徐山平
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國(法治);另一種是專橫非法、為所欲為的方法,即以人治國(人治)。要法治還是人治,這是任何政治體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歷史證明,依法治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社會民主化、民主法律化的體現(xiàn)。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國家最初是相對于“警察國家”而言,是指主要依靠正義之法來治理國政與管理社會從而使權力和權利得以合理配置的國家類型?,F(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是指依靠正義之法、崇尚民主精神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從而使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和諧配置的國家類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治與人治的比較
法治與人治的差異是巨大的:依法治國強調法律的規(guī)范指引功能,以人治國提倡圣君賢人的道德教化;依法治國強調法的一般性規(guī)則對每一個人的平等適用,以人治國主張國家政策因人而異;依法治國推崇法律的權威,以人治國推崇個人權威。
法治與人治相比較,居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1. 多數(shù)人的意見不會是最好的,但絕不是最壞的;圣人的意見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壞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講,“法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因為在作出決策時,群眾比任何一人有可能作較好的裁斷”。
2. 人治中的感情因素無法去除,并進而影響到國家的治理和公平的實現(xiàn);法治考慮的是法的規(guī)定而非個人的情感,能作出公正的裁決?!胺汕∏∈敲獬磺星橛绊懙纳耢蠛屠碇堑捏w現(xiàn)”。
3. 依法治國,必然對公權力有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能有效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4.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民主經濟、自由經濟,要求主體平等、產權明晰、交換自由、私權神圣,只有依法治國才能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5.依法治國是社會民主、自由的保障。以人治國,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民主失去保障。我國要建設民主政治,就必然實行依法治國。
法律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法律卻是萬萬不能的,只有制度的完善才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保障,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使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yè)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法者,國之權衡”。
二、中國實施依法治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依法治國雖然有其特定的含義和要求,但不同的國家受不同的國情與歷史傳統(tǒng)的制約,其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不可能完全一樣。針對中國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歷史上缺乏法治傳統(tǒng)、行政權歷來為中國政治的中心等特點,筆者認為,中國在實施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的進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施依法治國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核心?!稇椃ā沸蜓灾赋觯骸爸袊旅裰髦髁x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zhàn)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币虼?,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也就成為空談。
2. 社會主義法制統(tǒng)一原則
《憲法》第五條規(guī)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和尊嚴?!鄙鐣髁x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是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保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保障。只有法制統(tǒng)一,才能有法可依,才能實現(xiàn)人人平等,才能使行政權嚴格限定在法律控制和授權的范圍內,才能使人權被推崇、被保護。
三、我國依法治國的進步表現(xiàn)
自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偉大戰(zhàn)略目標后,我國在建設法治國方面取得了極為顯著的進步。
1. 依法治國入憲
1999年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而且在世界上如此做的國家也不多。這充分說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決心與信心,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
2 .人權保障方面的進步
刑法典三大基本原則,無罪推定、疑罪從無規(guī)則,采用注射方式執(zhí)行死刑,嚴禁刑訊逼供,拆遷中保障民眾利益,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公開舉行聽證等,無不體現(xiàn)我國在人權保障方面的進步。
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刑法典,取消了79刑法典的類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我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三大基本原則的確立,使我國刑事法律在注重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和受害人權益的同時,也注意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的立法思想。
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第162條第3款規(guī)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從而確立了“疑罪從無”、“無罪推定”規(guī)則,反映了我國司法機關司法理念的進步,體現(xiàn)了1993年3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保護人權的司法思想。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未被法庭最終確定有罪之前,應被假定為無罪。無罪推定的價值選擇不是為了發(fā)現(xiàn)犯罪事實,而是為了保護被告人免受無端的刑事追究。它要求在刑事訴訟中把被告人視為訴訟主體,并在訴訟中享有相應的訴訟權利?!啊疅o罪推定被視為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權的邏輯起點。”
“疑罪從無”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如果檢察機關向法庭提交的證據不夠充分確鑿、不足以形成對指控犯罪的確證,不能確定被告人有罪與否,從而推定被告人無罪,對被告人作出無罪的宣告和裁判。所謂“疑罪”,是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不足。“‘疑罪從無的核心實則是‘疑證從無,有了‘疑證才會有‘疑罪。因此,對于刑事證據來說,‘疑證就一定要‘從無,這樣才能避免錯案,真正保障被告人的權利。” “疑罪從無”是從無罪推定原則派生出來的一項規(guī)則,也是證據采信規(guī)則的重要法則。
在2005年8月12日成都公開處理大會上,30名犯罪嫌疑人被戴上黑頭套,讓人看不到他們的面孔。據成都市公安局站前分局局長李運憲解釋:所用頭套是站前公安分局在今年專門訂制的棉質頭套,在透氣性和舒適性方面都非常講究。為犯罪嫌疑人戴上頭套,是一種人性化執(zhí)法的表現(xiàn),是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措施。
拆遷關系著千家萬戶,在拆遷中侵犯老百姓利益的事也時有發(fā)生,為此,中國建設部2003年12月3日發(fā)布了《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五條規(guī)定:“拆遷估價應當堅持獨立、客觀、公正、合法的原則。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拆遷估價活動和估價結果?!?005年8月1日,為了動用司法程序防止野蠻拆遷損害民眾利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司法解釋,規(guī)定被拆遷者不服拆遷裁決可提起行政訴訟。
聽證一詞始于普通法系,原為西方國家司法程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公正保證結果公正。199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實行價格審議制度,開創(chuàng)我國聽證制度的先河,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過,標志著聽證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行政處罰法》第五章第三節(jié)專門規(guī)定了聽證程序)。從此,“聽證”一詞在我國由一個學術名詞成為了法治實踐。199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價格法,把聽證程序引入我國行政決策領域。發(fā)展到今天,對于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相關行政機關都會舉行聽證會,以廣大民眾的意見為準。例如,北京市禁放煙花爆竹多年,但一些群眾主張有條件地開禁,為此,北京市于2005年8月14日舉行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草案)立法聽證會,并將聽證報告向社會公布。
3. 政治民主化
我國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政治民主化有了非常喜人的發(fā)展,如輿論監(jiān)督作用的發(fā)揮、官員問責制度的確立、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討論等。
輿論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可以從一個側面衡量依法治國的進程。當前,我國的輿論監(jiān)督在民主化進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許多災難性突發(fā)事件的曝光,一些高官腐敗案件的浮出水面,都有賴于新聞媒體和一大批有良知、有正義感的記者。
官員問責制度是一個國家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xiàn)。從2004年4月起,“引咎辭職”、“官員問責”已成為中國社會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僅2004年一年,從中央到地方近百位官員丟官于“官員問責”,其中既有地方領導干部和部門負責人,如吉林市長剛占標、北京密云縣長張文、浙江海寧市長張仁貴、江蘇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明詳,又有大型國企負責人,如中石油總經理馬富才、川化集團總裁謝木喜、成都公交集團董事長李祥生。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認為,官員問責制度,從邏輯關系上說,包含了三個概念:權利;責任;問責。而權利,是指“老百姓擁有的問責政府的權利”。官員問責制度表明一個官員不僅僅要對上級負責,更要對公眾負責。公眾越能更多地影響官員的去留,民主之風越盛,依法治國越有成效。
與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討論,剛解放時就已出現(xiàn),如1954年的憲法全民大討論。進入21世紀,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發(fā)展,全國人大繼承1954年的憲法全民大討論的光榮傳統(tǒng),對一些重大的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法律,將草稿公之于眾,廣泛聽取各界人士和普通百姓的意見,如2001年的婚姻法大討論,今年的物權法大討論。全民參與法律的制定,人人有權對涉及自身利益的法律提出意見,充分反映了我國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取得的成就。
綜上所述,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是民主自由社會的必然選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全國人民的共識,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必然。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