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康
“愛情”能不能入“課”?教育該不該涉足愛情領(lǐng)域?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前不久上海五十多所中學的初三學生領(lǐng)到了全新的語文教材,課本第二單元就是“愛情如歌”。最近“中學生愛情教育讀本”《當情竇初開的時候》,又在校園悄悄傳開??墒牵@樣的教授,卻備受懷疑與爭議。一些老師感到,在課堂上面對學生“談情說愛”,難以啟齒;一些家長擔心“謳歌愛情”會誘發(fā)學生早戀,有負面作用。
“愛情”入“課”遭遇爭議,反映了我們一些人教育觀念的陳舊。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育越來越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而愛情作為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圣潔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發(fā)展”話題之外的。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關(guān)注孩子的心靈世界。教育讀本能夠正視這個問題是個進步。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具有符號意義的“愛情字眼”,更要從理性出發(fā),用高尚愛情的營養(yǎng)滋補學生,讓學生正常發(fā)育并自然走向成熟。愛情教育對教師而言,是教育的“冒險”和教育觀念的一次挑戰(zhàn)。教師要爭取教學的主導權(quán),就得參與學生生活,獲得學生的接納與認同。同其他知識領(lǐng)域的教學活動一樣,教師要找準自己在愛情教育中的位置,丟掉以“過來人”自居的架勢,平等地介入學生的情感生活,同時,整合多方資源,提供給學生適合個性特點的教育。個別老師擔心課堂教學難以組織,采取謹慎態(tài)度可以理解,但不能讓陳舊的觀念束縛頭腦。
“愛情”入“課”遭遇爭議,也反映了家長思想的落伍。家長對愛情問題過于敏感和粗暴,加劇了學生性格中本已日趨激烈的反叛傾向,促使他們以蔑視的態(tài)度對待來自成人世界的情感影響與交流。有中學生這樣說:“青春的愛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紙蝶,遇見風會吹走,遇見雨會沉淪,遇見火會燃燒?!薄安灰謩e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感情沒有得到尊重!”作為家長,具有協(xié)助學校和社會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責任,應(yīng)該多與孩子溝通,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需求。男女交往不一定影響成績,適度交往反而有益身心。不要總以為,一說愛情,孩子就會早戀,就會影響學習,就會前途無“亮”。對學生而言,被丘比特神箭射中,是一種幸福,但畢竟是箭,不小心會被射傷。
沒有人生來就懂愛情。正因為不懂得愛,不懂得真正的愛,所以才更需要開展愛情教育。不是鼓勵學生進入愛情季節(jié),更不是鼓勵他們“將愛情進行到底”,而是通過給他們講述經(jīng)典愛情故事,讓他們感受愛情的優(yōu)美和崇高,欣賞愛情的高雅和純潔,教育他們在情感與理智、愛情與學業(yè)、情人與同學之間尋找平衡點,讓他們思考生命、事業(yè)、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愛情需要藝術(shù)的心靈去雕琢和呵護的道理……
事實上,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愛情”早已入“課”?!榜厚皇缗?,君子好逑”,我們就是從語文課本中讀到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幸福我們也是從語文課中體味到的。在“中學生愛情教育讀本”《當情竇初開的時候》一書中,人們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描寫過愛情,從巴金的《家》到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從司湯達的《紅與黑》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到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處處留下愛情的蹤影。如果青少年不從優(yōu)秀讀物中得到正面的教育和滋養(yǎng),就會從非正常渠道獲取知識,而那種書中沒有情感只有性,沒有尊重只有玩弄,這樣的閱讀會造成人的生物化惡性膨脹、社會性逐漸萎縮,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愛情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嚴防死守不現(xiàn)實。與其讓學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導,通過教育使學生對愛保持天然的美麗和純潔,通過鑒賞引發(fā)學生對愛的美好體難和反思,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真正為學子的明天擔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