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 源
最近聽說上海的樓市暴漲,好多老百姓拼了小命也要買上2萬元左右一平米的房子;北京的交通越來越糟糕,現在更是連停車都成難題了??梢钥隙ǎ覀兊目臻g越來越狹小了。就連想象的空間也不如從前,比如最近我總是夢見考試??梢?,連做夢的內容都遠不及小時候豐富。
不過有失必有得,人們在現實中變得越來越擁擠的時候,就在其他地方得到了補償,比如說——網絡!
前幾天,我的一個熱心好友給我發(fā)了一個邀請,讓我“免費”使用一個“超大”的郵箱——G-mail。
G-mail是什么?是Google推出的1G免費郵箱。不過你要想在Google的頁面上找到注冊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要想擁有G-mail就要等著收到別人的邀請,只有擁有者可以邀請5個人使用G-mail,一旦你有了G-mail你也可以邀請5個人。
我頓時覺得這是個好玩意兒。不管怎樣,看上去絕不是人人都能有的。于是我興致勃勃地Google了一下“G-mail”,這才發(fā)現這個去年剛剛興起東東,已經成了坊間最熱門的話題,很多論壇里都有“誰要G-mail”的超人氣強貼,發(fā)出此貼的必然受到“置頂”的待遇,后面跟貼無數,動輒5、6頁之多。跟貼中有因為得到而無比興奮的,也有因為沒能得到邀請而萬分沮喪的。
看來這個G-mail當真了得啊。不過我在興奮之余不免要問,這個G-mail到底有什么好?于是問我的熱心好友,她鄭重地回答:“G-mail并不比其他郵箱好用,關鍵是它是一種概念!”概念?!這個詞好,那是什么概念呢?
通過一番搜索,我找到一種解釋:“G-mail將其注意力放在向用戶發(fā)送隨同郵件內容一起的文本搜索廣告,內容或許為來自網絡訂票商的NBA大賽廣告。Google期望這些電子郵件用戶會點擊廣告鏈接,從而為廣告客戶帶來收益。”
這下我就不明白了。這顯然并非對客戶有益的“概念”,這樣的做法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廣告郵件的變種。而且,親愛的Google,難道你不知道嗎?大多數郵箱用戶是根本不點擊廣告的。
另外一種解釋是:“G-mail的郵件服務系統(tǒng)是一種基于搜索的電子郵件服務,用戶可以自由地對郵件進行分類、搜索,進而很容易地找到舊信件?!边@個解釋太讓人吃驚了,人人都有那么多郵件需要處理嗎?如果是這樣,為什么不用功能類似的Outlook?
于是我問我的熱心好友那個搜索功能怎么樣,她反問我:“一共也沒幾封信,搜它干啥?”
這多少讓人沮喪,說來說去,似乎沒發(fā)現什么新鮮的呀。我的熱心好友終于不勝我的反復詢問,拋出了最重量級的回答:“那可是1G呢!有多少郵箱有1G的空間?”
這下我更糊涂了——難道人人都需要一個1G的郵箱?難道人人都要發(fā)超過30M的附件?再大的在線郵箱也不會比本地硬盤大吧?真的每個人都需要那么大的網絡空間嗎?
“1G郵箱可以當一個存儲空間!”我的另一個自稱Googler的朋友說。天吶!我敢斷定,他從來沒有真正試過上傳大文件和下載,這絕對是對耐心的極大的考驗。我雖然試過,但當我面對仿佛癱瘓了一般的電腦時,就下定決心在下班后去買了一個傳說中的U盤。
顯而易見,Google耍了一個“大”的概念,仿佛當年某補鈣產品耍了一個全中國人都缺鈣的概念——不管你需不需要,“大”便是好。更重要的是,它還選擇了“邀請”的方式,不得不承認這是個非常高明的推銷策略,即便是“免費”的,也因為不能輕易獲得而顯得很值錢。
業(yè)界有人分析這是Google進一步擴展網絡資源的戰(zhàn)略,而人們對G-mail熱情,還真讓幾個門戶網站坐不住了。Yahoo和Sina都紛紛推出了大容量免費電子郵箱來留住和吸引他們的用戶。不過這些舉動在網上反應平平,這與也許能夠說明,大家真正感興趣的并非只是“大”吧。
無論如何,G-mail在概念推廣上還是挺成功的,讓我想起幾年前vip郵箱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次在公車上聽見一個人大聲地說:“用e-mail聯系,發(fā)到我的vip信箱!”哇賽,拽啊,那股硬氣,絕不亞于PP機剛興起來的時候,腰間多了的那個“半導體”。
可是最近G-mail仿佛失去耐心了,將邀請人數從5個增加到了50個,一下子讓“物以稀為貴”變成“友情大奉送”,它的火爆程度也因此銳減下來,以至于至今我都沒有聽到有人很拽地說:“發(fā)到我的G-MAIL郵箱吧?!?/p>
真是遺憾。
中國新時代 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