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躍興
忽然間,“恐怖文化”流行起來。在圖書出版界,正在形成恐怖小說的出版風潮,本土的恐怖小說作家的作品正在被人閱讀,國外著名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的作品,本特利·利特的恐怖作品成了暢銷書。一些出版社為了搭上出版恐怖小說這個時尚閱讀的快車,已將出版恐怖小說作為2005年的重頭戲,于是,有人預言,2005年為“驚悚小說年”。
有的電影評論家說過,中國電影不存在真正的恐怖片……既然是電影藝術界還缺乏這樣一個恐怖片的電影類型,那么,就有“敢于吃第一個螃蟹者”,整出中國的“真正的恐怖片”。于是,便有人抓緊投資恐怖片的拍攝,遵循著文化工業(yè)的復制性和程式化的流程生產(chǎn),時尚恐怖小說被作為電影媒介形式,通過影像藝術傳達恐怖的內(nèi)容。
游戲,是時尚消費時代的文化的一種象征符號,這種流行的時尚恐怖,當然缺少不了各種游戲的參與。商家推出的一款款恐怖游戲,直指游戲玩家這個目標群體。而生產(chǎn)的“恐怖色彩的游戲劇情多沿襲比較經(jīng)典的恐怖小說或電影,暢銷的恐怖文字版本會被及時地翻版為電影版,進而制作出電子游戲版,以便玩家聞關,使整個游戲的恐怖氣氛愈發(fā)濃郁。難怪有人說,電子游戲簡直就是提高自己恐怖耐受力的‘魔鬼訓練營”。
此外,還出現(xiàn)了所謂的“哈恐一族”,這個時尚消費群體,不僅是上面所說的恐怖的熱衷者,也喜歡其他的什么恐怖故事、“恐怖鈴聲”、恐怖餐廳、恐怖玩具……等等。對于滲透于我們文化生活各個角落的這些恐怖現(xiàn)象,有人稱作是“恐怖文化”,——這些“恐怖”的東西,一旦歸屬為“文化”,就不能不讓人嚴肅而客觀地對待和辨識了。
我先想到了過去讀過的一篇美國文化界在“9·11”事件后反思恐怖文化的文章,我覺得其中有許多觀點對我們認識“恐怖文化”有啟發(fā)作用:在美國大眾文化中,電影《角斗士》有古羅馬角斗場上的血腥恐怖內(nèi)容,這部好萊塢大片的熱映,是否折射了美國大眾文化的消費者殘存著某些古羅馬市民的喜歡恐怖娛樂的心理特征?電影中恐怖片是傳播最廣泛的媒介,“觀眾對恐怖片的胃口一旦吊了起來就想得到更為強烈的刺激”,如果過分渲染恐怖的內(nèi)容,“最終反而會使觀眾對這些恐怖行為的殘酷性變得麻木不仁”。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成為暢銷書,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而最重要的是,反思恐怖文化還需反思人性自身,反思美國大眾文化極端商業(yè)化的趨勢……
很顯然的是,今天我們時尚中的“恐怖文化”的流行,我們并不感到有多少新意和創(chuàng)造,它們不過是大眾文化在這個時代的產(chǎn)物,——“人們不妨自問,這種文化的如此狂熱不安的亢奮,倘若不是饑饉者的急不可待,饑不擇食,又是什么?這樣一種文化,它吞食的一切都不能使它饜足,最強壯滋補的食物經(jīng)它接觸往往化為‘歷史和批評……”(尼采語)在這樣一種文化的饑餓和精神的空虛的狀態(tài)下,便只好由商業(yè)時尚制造的這種“恐怖文化”填充了。
既然,我們已經(jīng)把“恐怖”看作了是文化,那么,我們還是要在文化的層面思考,——人類文化史上,有情感體驗中的恐怖,有藝術中表現(xiàn)的恐怖,有哲學概念中的恐怖,也有宗教意識中的恐怖,更有對人類的歷史命運悲劇認識中的恐怖意識。莎士比亞的劇作有恐怖內(nèi)容的藝術表現(xiàn),——恐怖作為一種審美特性,也正是在這個文化精神意義上說的。
而今天的時尚文化中的恐怖,卻無法具備這種文化精神和審美意義。哲學家告訴我們,“在恐怖中,主體被剝?nèi)チ怂闹黧w性,剝?nèi)チ怂哂兴饺私?jīng)驗的力量。主體非人格化了。……恐怖就是那回到這種否定的核l心中去的事件,盡管沒有什么事情發(fā)生?!泵缹W家告訴我們:恐怖,是消極的價值,它是無出路,無希望的,它不會使什么東西得到凈化,在恐怖中,“人是現(xiàn)實的奴隸,他不能掌握世界”……
其實,“文化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向更高、更完善的理想的努力追求,這種理想賦予生命以真正的崇高意義”,但,“恐怖文化”流行了,——為什么我們卻不能讓更多的“賦予生命以真正的崇高意義”的文化流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