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德印鑒賞
這是一方用壽山紅花芙蓉石雕刻的古獸紐方印章,印紐巧而有動感,古獸神態(tài)自如。
印文:星階(朱文),兩字橫排,各占一格。兩字繁刻,字體雄渾,古樸而又端莊,深得秦漢神韻、尤其是《石鼓文》之精髓。
邊框取寬邊殘破法,與印文渾然一體,精彩之處是印文與邊框之間留出較寬的“天地”,如同雙層框,內(nèi)白而外朱,耐人尋味,匠心獨具。
邊框右下角留出較大的缺口,以使環(huán)繞“星階”的“白云”流動,獨到而奇逸,妙不可言。
壽山紅花芙蓉石古獸紐方印章
尺寸:7厘米× 3厘米× 3厘米
年代:清 印文:星階(朱文)
壽山黃花旗降石桃紐方印章
尺寸:6厘米×2厘米×2厘米
年代:清 作者:陳漢第
印文:伏廬(朱文)
這是一方清坑產(chǎn)壽山黃花旗降石桃紐方印章。
旗降石產(chǎn)于福州壽山之北旗降山,石種較多,但尤以黃旗降石為貴,近來價格倍增。
作者用浮雕手法所雕桃,黃中透紅,十分誘人。由于年代久,石頭包漿渾厚,黃變深,紅發(fā)暗,但不失其韻,端莊和華貴仍集于一身。
印文:伏廬(朱文),乃作者字。兩字豎排,隨石形而刻,“伏”字縮,為避呆板,犬字左部彎而上揚,動感之顯;“廬”字放大而舒展,兩字參差、錯落。更為神采的一筆是“廬”字下部皿字一橫巧借邊框,自成一體。
二、價格飆升——印章拍賣地位上揚
中國的印章文化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秦始皇時期,璽印并用,到了漢代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宋、元、明、清更是印家輩出,各顯神通,各領(lǐng)風騷。遺存下來用各種材料刻制的印章真是多如煙海,無據(jù)可查。但與中國書、畫同為一體的印章,歷史上也遭到兩次大的災難:一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故宮中很多名貴的印章,尤其是歷代皇帝用的御印,基本上全部流失(因體積小、便于攜帶)。二是“文化大革命”中,將名家印章稱為封、資、修,一概查封和沒收。因此,十年浩劫中很多名貴石種的名印,如田黃石、雞血石、芙蓉石、艾葉綠石等,相當一部分流落到日本、臺灣及香港地區(qū),也有相當一部分,由香港傳到其他國家。據(jù)說一個日本收藏家,“文革”期間一次就從中國用很低的價格買走名石印章兩萬枚,這可以說是我國印章歷史遺產(chǎn)的一個重大損失。
改革開放以后,經(jīng)濟進入一個繁榮期,中國的印章也開始步入大雅之堂,很多拍賣行開始尋求名印章,使國寶回流。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就將清康熙帝用的兩方壽山芙蓉石對章從一位歐洲的收藏家手中征集回國參拍,原估計最高也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但由于競拍激烈,最終以390.5萬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下國內(nèi)芙蓉石名印章拍賣的天價。
相信,隨著印章收藏隊伍的不斷增加,中國的名石印章價格更會一路飆升。
康熙一生用印120多方。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印章大部分流失。這對印章為歐洲一收藏家珍藏,2002年4月由華辰拍賣公司征集回國參拍,成為海外回流國內(nèi)參拍的第一對中國皇帝用印。印文分別為:“七旬清健”和“戒之在得”,是康熙年事已高時的珍愛之物。前者為玉箸白文篆,有漢印遺風,加細白邊欄,用刀圓潤,結(jié)體豐雍;后者為柳葉朱文篆,用刀活潑,結(jié)體雅麗。印石為壽山芙蓉凍石,溫潤而章紋可人。起臺獨有意味,打破陳習,雕片狀夔龍紋為紐,突出秦漢玉佩飾的情致,有古風撲面之趣。
清·康熙御用壽山芙蓉凍石對印章
尺 寸:4.3厘米× 4.3厘米
估 價:RMB80~100萬元
成交價:RMB390.5萬元 拍賣公司:北京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