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田黃屬福建壽山石,它是田坑石的代表。約在距今2億多年前,由于火山噴發(fā),巖漿夾在石縫中,經(jīng)過地殼變化、地層壓力、溫度的烘烤、水的滋潤等多種地質(zhì)演變的作用而形成。
田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整個地球上,只有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橫闊凡數(shù)丈”、長約10余華里的狹長水田中才有出產(chǎn),離開了這片水田,離開了那緩緩流過這片水田的壽山溪,也就沒有了田黃。即便是這片狹長的水田,還被分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而只有中板才能產(chǎn)出質(zhì)嫩色濃、溫潤細膩的佳品田黃。此外,明清兩代歷朝帝王、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競相搜求田黃為寶物。相傳,清初皇帝祭天,神案上每每要供上一方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自清代以來,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shù)次,如今的田黃幾近絕產(chǎn)。故在民國時,就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一塊極普通的田黃也要數(shù)萬元人民幣,其價格早已超過“一兩田黃十兩金”。精品田黃更是價格驚人,1998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尊清代楊玉璇雕刻的田黃彌勒佛像,重140克,竟然拍到200萬港幣,其價格已達到“一兩田黃百兩金”之巨。
田黃的色澤較多,有桔皮黃、枇杷黃、雞油黃、黃金黃、熟粟黃等,此外,還有田白、田紅、田黑、田綠數(shù)種。歷來鑒別田黃的好壞,均以“細、潔、潤、膩、溫、凝”石之“六德”為標準。田黃鑒定專家林文舉曾對各類田黃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純度、濃度和田黃肌質(zhì)的通靈度等列表對比如圖。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桔皮紅田黃乃寶中之寶也。姑蘇曹先生祖?zhèn)饕粔K薄意山水桔皮紅田黃,高6.5厘米,寬4.5厘米,厚2.5厘米,重130克(見圖)。此塊田黃外裹黃皮,底色呈桔皮紅,細觀石肌,溫婉可愛,蘿卜紋和紅格清晰可見。作者匠心獨運,巧妙地利用石料形體和皮色,淺淺雕刻了一幅“游山賞景”圖。其刻畫山石、松竹、人物、樓臺亭閣等,無不栩栩如生,完美地表現(xiàn)了所作對象的質(zhì)感。從雕刻工藝和紋飾來看,這是一件清中期的作品。好馬配好鞍,在田黃中來說,美石加藝術,十分珍罕。
當人們認識到田黃的價值后,受利益所驅(qū),作偽者紛紛涌出,常見的以坑頭石、黃凍、都成坑、掘性高山、鹿目格、善伯洞、碓下黃、溪蛋、連江黃、牛蛋黃等來假冒,更有人用人工合成的假田黃來冒充真田黃。殊不知田黃石存在著一種其他石所沒有的特征,即半透明狀的石肌里,隱現(xiàn)蘿卜紋,亦叫“瓜瓤紋”,其色外濃而內(nèi)淡,間有紅色水格紋,故有“無紋不成田”,“無格不稱田”之說,收藏者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