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顧名思義,它是我國古代人們焚香之器,也作陳列之用。香爐在我國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故千百年來,香爐在我國民間流傳較為廣泛,只是后來經過十年浩劫“掃四舊”后毀壞殆盡,而今幸存者已是寥寥無幾,因此如今已成為收藏愛好者及收藏家的寵物,特別是像大明宣德爐,則更被藏家視為珍寶,競相以高價收購。
追溯香爐的發(fā)展歷史和演變過程,也是漫長而悠久的,據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鐘鼎彝器辨》載:“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制造始于此?!闭f明香爐在我國漢代就已出現,但是真正要考證香爐的起源與發(fā)展,還應該更深層次地去探尋。從一些田野考古發(fā)掘資料分析,可以認定香爐是受新石器時代的陶鼎、鬲、釜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從新石器時代的陶鼎、鬲、釜以及后來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相繼出現的青銅鼎、鬲、釜來看,它們可能是一脈相承的器物。
新石器時代陶制的鼎、鬲就是后來商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鼎、鬲的前身。換句話說,這些青銅鼎、鬲也就很可能是后來香爐的前身,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是很自然的,不過香爐的發(fā)展史千變萬化,質地更是多種多樣。根據筆者所知,有金、銀、銅、鐵、錫、瓷、玉、石、木等香爐,其中銅香爐,又分青銅、紅銅、黃銅、紫銅等諸多質地。在造型上也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方形、圓形、橢圓形、扁形等。如博山爐,因其爐蓋雕鏤成高而尖的山巒形,象征海上的仙山而得名。它是古代一種焚香用的熏爐,用時馨香氣味撲鼻,雅意異常,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南叛兒》一詩中這樣描繪:“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p>
前些年,筆者由于從事基層文博工作關系,經常在農村看到一些農民家藏有銅香爐,他們都視為傳家寶,認為價值連城,還說這些香爐過去是黃金制作成的,把它叫作“烏金”和“風寶銅”(其實是風磨銅),其實也不盡然。當然要是真正是所謂的“宣德爐”那確實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如今仿制器太多,魚目混珠,泥沙俱下,有時仿器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叫人一時難以辨別,真正的大明宣德爐,當屬爐中一絕,價值連城。為何大明宣德爐如此珍貴?據考證,宣德爐系明代宣德皇帝命呂震等人參照《宣和博古錄》和《考古圖》等宋代書籍,結合內庫收藏的柴、汝、官、哥、鈞、定各大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而設計出宣德爐形制的,并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鑄造銅香爐,故名“宣德爐”。在明宣德年間,暹邏國進貢風磨銅(幣紅銅)數萬斤。宣德皇
帝就命人用其鑄造香爐,除風磨銅原料之外,還摻合金、銀、錫等數十種貴金屬礦料鑄造,因此宣德爐的質地十分優(yōu)良,加上其樣式古樸典雅、分量厚重,色澤晶瑩、溫潤、細膩等特點,故至今多為稀世珍品。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四中說:“后人評之宣德爐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以及藏經紙色為最……(其款)陰印陽文、真書、大明宣德年制?!笨梢娦聽t之工藝講究程度,一般銅器經過四次提煉即可,而宣德爐的銅則要經過十二次之多的提煉。由于質地優(yōu)良,制作精細,造型古樸、典雅,無怪乎后人為之傾倒。
為了進一步說明鼎、鬲和香爐的淵源關系,在這里不妨用幾件鼎、鬲與香爐作一下簡單介紹和比較。
1. 陶鬲 1989年元月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遺址出土,通高43厘米,口徑48厘米,侈口、卷口沿、尖唇、束頸、腹部圓鼓、弧襠,矮柱足,通飾繩紋,夾砂紅陶,器體較大,珍藏于江西瑞昌博物館(圖1)。
2. 青銅鼎系上海收藏家宋仁良先生藏品,通高20厘米,口徑14厘米,口沿兩側豎立長方形兩耳,耳中有長方形穿孔,橢圓腹、圜底,腹部上端飾云雷紋一周,下附三個柱形足,應屬戰(zhàn)國時期的器物(圖2)。
| | |
3.唐三彩三足爐1999年5月安徽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出土,屬唐代器物,通高13.6厘米,口徑12.2厘米,卷沿,球腹,飾二組凹弦紋,下附三獸足,通體施黃、綠、白三種彩釉,不及底,釉面無光澤,厚薄不均勻,有流釉現象,彩釉分上下四組,口沿為黃色,肩部為綠、黃、白三種彩色(圖3)。
另外幾件不同形制的銅香爐,有明代的,也有清仿的。其中:
Ⅰ式銅香爐通高21.5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5.5厘米,盤口沿,短直頸,肩部兩側豎立有一對S形狀方耳,橢圓腹,圜底,下附有三個高馬蹄足,足的上部各飾有獸形浮雕紋,質地青銅,較厚重。清中期器物(圖4)。
Ⅱ式銅香爐通高24厘米,口徑20厘米,呈長四方形,口沿向外伸出、短直頸,向里收,口沿兩側豎立有一對長方形耳,中穿孔,方形腹,腹部有淺浮雕卷條紋及乳丁紋。下附有四個馬蹄足,系明代器物(圖5)。
Ⅲ式銅香爐通高12厘米,口徑9厘米,圓唇口沿,口沿兩側豎有一對山字形耳,耳中穿孔,橢圓腹,圜底,下附有三個矮錐形足。青銅質地,呈黑褐色(圖6)。
| | |
Ⅳ式銅香爐通高9.5厘米,口徑9厘米,卷口沿,橢圓腹、束頸、圜底,口沿兩側有斜橋形耳,下附有三個矮乳足紫銅質地,呈棠梨色,系清代器物(圖7)。
Ⅴ式銅香爐通高8厘米,口徑9厘米,卷口沿,口沿兩側豎立一對斜橋形耳,耳中穿孔,束頸,折腹,下附有三個矮乳足,黃銅質地,呈金黃色,屬仿器(圖8)。
Ⅵ式銅香爐 通高6厘米,口徑11厘米,系蘇州吳縣市收藏家徐世生先生藏品,呈腰鼓形,有蓋,蓋上有白色羊脂玉作鈕,肩部兩側各置有浮雕獸形耳,圓圈足,下有紫檀底座配置,青銅質地,呈棠梨色,造型美觀,制作精湛,堪稱明代香爐中之珍品(圖9)。
從上述幾件鼎、鬲和銅香爐的造型看,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鼎的足較長,而香爐的足較短,鬲沒有耳而香爐有耳(其實有的香爐也沒有耳),鼎、鬲可作烹飪器,而香爐只是作焚香或熏器而已,其他沒有什么區(qū)別。
究竟如何來鑒定大明宣德爐的真品和贗品?筆者認為有三點值得借鑒:1. 真品大明宣德爐造型古樸、厚重,用手掂有一種沉甸感。仿器則較俗氣,單薄,顯得輕浮,體積和重量的比例失調。2. 真品大明宣德爐,銅質多為風磨銅,并含有一定比重的金、銀等貴金屬成份,呈黃金色,金光锃亮,表面色澤晶瑩、滋潤、細膩,似乎有一種從內透出的奇光,韻味無窮。仿器則色澤呆板、暗淡,沒有金、銀等貴金屬成份,器表呈黑褐色,用水一煮或洗擦極易除掉。3. 真品大明宣德爐底款多為方形框,內陽文,楷書,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四種,字體筆劃生動自然、工整、清秀。仿器則字體粗糙、笨拙、呆滯,而且其色澤與爐身不同。總之,由于宣德爐珍貴,后來仿器甚多,要想真正鑒別出真?zhèn)危_實有一定難度?!氨鶅鋈?,非一日之寒”,收藏者只要多學有關理論,多看實物,多比較,細分析,掌握其特點和規(guī)律,就自然會收到心領神會的效果。
從我國古代香爐的發(fā)展史看,香爐是適應我國古代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從研究我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演變和古代青銅工藝制作技術的角度上看,銅香爐有著較高的收藏價值。
(責編:石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