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末民初機制幣的鑒定等問題,筆者曾在《宣和幣鈔》雜志2003年第3、4、5期上發(fā)表有上、中、下三篇文章。前三文中曾舉出鑒定實例多枚,本文繼續(xù)舉出數(shù)枚,供泉友們探討。
一、“戶部光緒元寶銀幣金樣”的鑒定:
(一)真品或真品參照物:指用以對被鑒定品進行“對比”的己知真品或真品參照物。此處專指董文超主編《中國歷代金銀貨幣通覽·近代金銀幣章卷》(以下簡稱RY資料)的資料中刊出的對應真品參照物。而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編《上海博物館藏錢幣·清代民國機制幣》(以下簡稱SB資料)、李曉萍編《中國近代金銀幣圖典》(以下簡稱LXP資料)、美國克勞斯出版社編《世界百年硬幣標準目錄選編》(以下簡稱KP資料)三個資料中均未刊出此幣的圖像資料。故本文只能選用RY資料第44頁(一兩幣)或45頁(二錢幣)提供的彩照作為真品參照物。
(二)被鑒定的銀幣金樣參照物:此處專指本世紀初我國北方某大拍賣行于GW年Q季展出的重頭拍品之冠,參考價為六位數(shù)至七位數(shù),并聲稱尚未見到博物館收藏記錄。參照物共有一兩、二錢、一錢三種面值。限于真品參照物,本文只論述其中一兩幣的鑒定。
(三)有關背景資料述略:
1.RY資料第44頁(一兩幣)彩照系由“中國臺灣鴻禧美術(shù)館”提供。第29頁指出該書彩照“……圖案清晰、層次豐富……乃是鑒別真?zhèn)巍匾罁?jù)”。書中將該幣定為五星級,“五星者乃存世極罕之大名譽品”。
2.被鑒定的拍品(或同類品),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在國內(nèi)外、不同時間、不同拍賣行中出現(xiàn)過。
3.有關被鑒定幣的背景等宣傳介紹資料,除上述論及者外,尚未見有其他刊物或傳媒的相關報道。
(四)鑒定的實際操作:指被鑒定的銀幣金樣參照物(見圖1)與真品參照物(見圖2)間的二維平面圖像的對比鑒定。
1.根據(jù)《宣和幣鈔》雜志2003年第3期第58至59頁拙文“五”的論述,在鑒定正面諸圖文元素時發(fā)現(xiàn):(1)“兩”字的中間一豎與第一劃的一橫,圖1為“相接觸”,圖2為“不相接觸”。(2)在左上邊部滿文“光”字的最上筆,兩圖明顯相異。圖1較“圓”,圖2則較“扁”。
2.在鑒定背面諸圖文元素時,發(fā)現(xiàn):(1)兩圖右側(cè)的英文“緒”字與左鄰“祥云”的形狀與相對位置明顯有異。例如最右下的字母及圓點,圖1較圖2略偏上。(2)兩圖龍顏左右下垂長須的形狀與構(gòu)成明顯有異。
(五)鑒定結(jié)論與小議
1.根據(jù)上文(四)實際鑒定的結(jié)果可知:圖1的被鑒定幣與圖2的真品幣不屬于同一個雕刻版,即不是用同一套模具制造的。“拍品幣”是“真品幣”的“異版”,如無令人信服的“真品來源”等背景資料說明,則“異版”即“仿制品”,或稱“贗品”。
2.以上鑒定的準確率為百分之百。除非拍品幣的彩照修改版做了手腳。但圖文要素相異多處,修版一說不成立,且修版意圖達不到。
3.贗品幣模具的雕刻師若企圖使圖文要素(形狀大小和相對位置……)與真品幣完全一致,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那是做不到的。這就是鑒定的可行性基礎根據(jù)。
4.五星級樣品幣的數(shù)量級為10的零次冪,即一般僅制造了數(shù)枚。根據(jù)制造工藝的合理性,它們應該是模具的同一次裝夾內(nèi)完成的。即它們的“制造工藝缺陷”誤差分析也大體上是一致的。這是進一步深入鑒定的可行性依據(jù)。
5.據(jù)聞此異版的拍品幣在拍賣后的成交價表中并未出現(xiàn),可能已被“流拍”,原因不祥。
二、“北洋光緒元寶庫平一兩(∧字兩)銀圓”的鑒定:
(一)真品或真品參照物:可供選用的有:
1.RY資料第44頁有此銀圓的實物黑白幣照二幅(正背面、大小各一幅)、簡要文字說明及基本的粗略數(shù)據(jù)(例如重量為37.2克)等。在第10頁“代前言”中說:在1910年清廷公布“幣制則例”前,史載的“兩圓之爭”中,天津戶部造幣總廠在光緒33年(1907年)試制有“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圓,簡稱“北洋光緒一兩”。它有“∧”字或“入”字兩個版別。(此處是指“∧”字兩)
2.SB資料第130頁有此銀圓的三個實物拓圖,重量分別為34.2克、37.2克和37.4克。分別為康際文、王亢元、李偉先捐贈。
3. LXP資料第177頁(下)有此銀圓的黑白幣照一幅(正背面)、簡要文字說明及基本的粗略數(shù)據(jù)(例如重量為36.5克)等。
4. KP資料未收錄此銀圓。
5.本文選用RY資料第414頁幣照作為真品參照物。(見圖4)
(二)被鑒定的拍品或拍品參照物
此處專指本世紀初我國北方某大拍賣行于GWP年Q季展出的重頭拍品之一。參考價為六位數(shù)。(見圖3)
(三)有關背景資料述略:
1.RY資料將此幣評為四星級試制幣,LXP資料評為2級;拍品資料注明:……存世……約十枚左右。三者的估評大體相稱。
2.RY資料第414頁NO.633提供的幣照(圖4),未注明來源單位或個人,顯然它應理解是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部門自行對庫存實物直接制取的。
3.SB資料第130頁第437、438、439拓圖分別為從康、王、李(如前述)三人捐贈的實物制取的。施嘉干捐贈實物的時間是在SB資料發(fā)行之后,故尚未收錄。
4.LXP資料第177頁(下)提供的幣照,未注照來源單位或個人,一般可理解為是從作者當時所在單位(浙江省博物館)庫存實物制取的。
5.以上三個資料共有圖照5枚,重量在34.2克至37.4克之間各不相同,上下差為3.2克。而拍品卻較以上己知幣重最大值還大5克多(??。?。這就迫使競買人費猜疑了。你盡管說它版別珍貴、由收藏家m和s君收藏過、流傳有序、有X會證書……人家買賬嗎?要使人相信,只有科學論證和鑒定才行,得說出無可辨駁的一二三來。
(四)論證與鑒定的實際操作:
1.論證:
(1)可否存在“拍品”那么重的“真品”?答案:這種可能性不為零。以上三個資料(RY、SB和LXP)5枚圖照對應的實物重量各不相同。說明此項幣種應屬幣材不一的“試制幣”。因數(shù)量少,故幣坯有可能是從幣材庫或生產(chǎn)現(xiàn)場零散材料中拼湊的。既然是拼湊的,成品幣的重量及幣厚就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有可能要促使上下模間的“閉合高度”在生產(chǎn)操作過程中必須進行“機床調(diào)整”,這是很費工費時且要求工人的技術(shù)水平也較高。對于較現(xiàn)代化的封閉式模具,則要求幣材規(guī)格一律。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超厚(超重)的幣坯,是會被“棄用”的。不被棄用的幾率是很小的。所以這樣的成品機制幣必須慎重地結(jié)合其他鑒定綜合考查后,再著手參與競賣。所以超厚的機制幣,并不像超厚的、熱鑄的方孔古錢(賞賜、呈樣……)那樣令人偏愛。
(2)從生產(chǎn)成本,制造工藝合理性考慮,此項試制幣的壓花模具應是共同的。天津戶部造幣總廠在1907年不可能為了制造一枚(或數(shù)枚)超重超厚的試制幣,再另外單獨制造一付壓花模具?!挥幸环N可能,那就是后人為了經(jīng)濟利益,仿制了一套壓花模具,用來制造了超厚的“贗品”幣。如果此一論證是正確的,那么RY、SB、LXP資料刊出的此幣圖照必須是相互間“未見異樣”,拍品參照物比照真品參照物必須“有異樣”。
2.鑒定的實際操作:
指被鑒定的拍品參照物(見圖3)與真品參照物(見圖4)間的二維平面圖照的對比鑒定。
(1)正面“兩”字的左“∧”與左豎間,(拍品)圖3不相接觸,(真品)圖4則相接觸。
(2)正面“洋”字,圖3左右結(jié)構(gòu)相對松散,圖4則較緊湊。
(3)背面龍珠中部的小圓弧外,圖4有均布的三個明顯的小圓點,圖3則相異。
(4)背面構(gòu)成英文“緒”(右邊緣)的第一個字母,圖3的字母中間“一橫”偏右下,圖4則居中。
(5)余略。
(6)RY、SB、LXP三資料刊出的此幣圖照,相互間“未見異樣”,即各自對應的實物應是由同一套模具制造的。拍品則“異樣”。
(五)鑒定的結(jié)論與小議:
1.根據(jù)上文二(四)的實際鑒定結(jié)果可知:圖3的被鑒定拍品幣與圖4的真品幣不屬于同一個雕刻版,拍品幣是真品幣的“異版”。此拍品即仿制品,或稱“贗品”。
2.以上鑒定的準確率為百分之百。無須進一步的“工藝缺陷、誤差分析”等的三維鑒定。
3.四星級試制幣的數(shù)量級應為10的一次冪,即大約在10枚左右。除RY、SB、LXP等資料公布的5枚(∧字兩)和2枚(入字兩)外,施嘉干的收藏捐給上海博物館,耿愛德的收藏轉(zhuǎn)讓給古德曼,……。所以存世量10枚左右的估計,各方大體共識。
4.古德曼藏品拍賣會(1991年)此拍品底價0.6萬美元。馬來西亞黃文元藏品拍賣會成交價3萬美元。上海錢幣拍賣會(1998年)底價為40至45萬人民幣;此拍品本次拍賣底價較上海(1998年)底價又增加了二成至八成左右。顯然,此拍品這次拍賣行是按真品的規(guī)律確定底價的。
5.對于機制幣的圖形資料,最好采用照像制版(彩照或黑白照),不宜采用適于古錢幣的拓圖法,即使拓圖技術(shù)水平高超,其幣面圖紋細部效果仍欠理想。
6.據(jù)聞此異版拍品幣在拍賣后的成交價表中并未出現(xiàn),可能已流拍,原因不詳。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