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 in Focus是在加拿大舉行的最盛大的國際環(huán)保電影展,今年共有三部有關(guān)中國人的電影入選。除《山豬、飛鼠、撒可努》之外,尚有講述三峽水壩工程的比利時紀錄片《大湖》(A Big Lake, Vies Nouvelle),以及一名74歲老翁踩著三輪車載著他98歲的母親在中國各地旅游的大陸電影《三輪車之旅》(Travels by Tricycle)。
《山豬、飛鼠、撒可努》是一部以臺灣排灣族原住民愛護山林,尊重大自然為題材的電影。片中的原住民保留了人類基層純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優(yōu)點,并有分享、犧牲的精神。片中故事講述:在森林部落中土生土長的撒可努,自幼便隨父親學習各種打獵的方法與技巧,努力成為一位出色的獵人,因為獵人不但是他從小的志愿,而且亦系所有排灣族男性族人的一份天職。但是撒可努在學習父親的獵人哲學中,卻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他認為一位真正的排灣族獵人,并非只是要懂得捕捉獵物而已;其更重要的使命,是要負起守護部落、守護森林大地的重任。因此,長大后撒可努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獵人外,更是一名為守護自己的家園與祖先土地的真誠戰(zhàn)士。
一天,政府計劃在他們舊部落處興建高速公路的消息,震動了整個部落,因為舊部落的所在處正是族人祖靈的安息地。最后族人決定派人與政府溝通,撒可努知道到這正是自己的使命,于是挺身接受大家的推舉,只身前往臺北。
與現(xiàn)代都市格格不入的撒可努好不容易找到了公路局黎姓秘書,陳述族人的意見,但黎姓秘書終于未為接受,并堅持興建公路的必要性。撒可努眼見陳情無效,知道惟有增進黎姓秘書對自己部落與文化的認識,才能了解族人的處境,于是便邀請黎姓秘書親臨部落中作客。
黎姓秘書勉強答應撒可努之請,來到臺東作客,起初未能習慣部落生活,但隨著幾天的所見所聞,逐漸了解原住民文化的精神與內(nèi)涵后,最終被感動,不但改變了當初的想法,而且更自此加入了守護大自然行列。
就在官員臨離開臺東之際,碰上了撒可努外公的追思會,官員被莊嚴的歌聲所吸引,彷佛看到撒可努的祖先在奮勇抗敵,震撼他內(nèi)心深處。官員就此答應會盡量幫助,使山林不被破壞。但撒可努真能保住他們的山林嗎……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影片完成不久,政府興建的新高速公路就穿過鄰近原住民居住的地方
關(guān)于此片表現(xiàn)主題,導演張東亮認為,東方價值觀講求內(nèi)在世界,由自己的愛心出發(fā),愛家庭、愛親人,推廣而愛護地球,才是真正的環(huán)保。制作人徐順理則認為,電影要有內(nèi)涵。小說主人公幼年與大自然的靈性接觸,成為他日后面對挑戰(zhàn)的力量。原著《山豬、飛鼠、撒可努》曾被列為臺灣的初中教材,美國哈佛大學也指定其為中文系教材,所以她相信電影會賣座,因而愿意冒風險投資。她最自豪的并不是電影片享譽各地,而是促成各地原住民和弱勢社群的交流。作者兼電影主角撒可努曾到美國與土著酋長會面,還與英國黑人貧民區(qū)相互了解。
最吸引人的是,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由排灣族的作者亞榮隆·撒可努親自出演。撒可努自小學習成為一名出色的獵人,他現(xiàn)在是臺灣臺東縣的森林警察。而片中90%的演員是原住民。
這部老少適宜的電影承接了原小說幽默可愛的風格,片中還穿插了動畫。后期制作亦不惜工本在日本配樂其中一名音樂人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的助手,另一個人則曾參與奧斯卡得獎電影音樂《回到未來》的制作。這部影片11月已正式在臺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