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5日,93歲的羅納德#8226;里根因肺炎及老年癡呆并發(fā)癥在洛杉磯家中病逝。作為美國總統(tǒng),他留下了三項紀錄:迄今惟一一位演員出身的總統(tǒng),當選時年齡最大的總統(tǒng),壽命最長的總統(tǒng)。
里根曾連任兩屆總統(tǒng),八年里民望一直極高。他去世后,許多美國民眾,不遠千里,來到洛杉磯或華盛頓,向這位前總統(tǒng)作最后告別。美國政府6月11日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為里根舉行隆重的國葬儀式。在4000多出席儀式的來賓中,包括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里根在國際政治中的盟友和對手,他們與里根一道,是冷戰(zhàn)的主要終結者。
1911年,里根出生在伊利諾州的一個小鎮(zhèn)。入主白宮前,他當過救生員、電臺播音員、好萊塢的二流演員、加州州長。他曾經是一個狂熱的民主黨人,最后卻成為執(zhí)著而保守的自由主義共和黨人。他堅信美國的民主制度、個人自由和資本主義。他有過兩次婚姻,四個孩子。同樣是電影演員出身的南希#8226;里根跟他相濡以沫52年,并陪他度過人生最后歷程。
里根的口才和幽默是公認的。白宮的記者素來刁鉆,跟他們打交道,里根不比他的前任強多少,吃過幾次虧之后,他選擇了發(fā)表電視演說來向美國民眾傳達他的信息,從而越過記者,躲避提問。他是美國歷史上最懂得運用電視作為政治傳播工具的總統(tǒng)。他所說過的一些話至今仍為美國大眾和政客們津津樂道。
1981年,里根遇刺。忍著劇痛,他跟搶救他的醫(yī)務人員打趣說:“請告訴我,你們都是共和黨人?!币晃蛔o士握著他的手,他問:“南希知道我們這事嗎?”南希趕到之后,對于遇刺一事,他只輕描淡寫地說:“親愛的,我忘了躲?!?984年,年已73歲的里根同民主黨人蒙代爾競選總統(tǒng)職位。在電視辯論會上,他說:“我不想把年齡作為一個話題來討論。我不想為了政治原因攻擊我的對手太年輕,沒有經驗?!睂τ诜磯櫶?,他說:“我注意到,那些支持墮胎的人都已經出生了?!泵襟w問他是否需要對經濟衰退負責,他說:“是的,因為我早年是個民主黨?!?/p>
從1981年到1989年,里根掌權的八年中,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內政外交皆顯示了里根保守、強硬的一面。里根主張小政府,低稅收、強軍事。經濟上,他信仰傳統(tǒng)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理論,鼓勵國際貿易。
對于政府,里根說過,政府不是解決方案,政府就是問題所在。他認為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的區(qū)別就是后者受政府騷擾太多。很多人批評他遠離了羅斯福新政的精髓,大肆削減政府資助窮人的部門和項目。
里根的稅收政策和經濟理論是相輔相成的。他認為,減稅可以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他并不諱言他的減稅政策使富人受益最多。他認為富人越有錢,其他社會階層也同樣獲利。他不主張給可以工作的窮人過多福利。除了1981年~1982年的經濟衰退,里根在位的幾年中見證了美國歷史上最長時間的經濟擴展,共創(chuàng)造了1600多萬個工作機會,股市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當然,因為國防的過度支出,美國在里根時代的財政赤字比他就位前增加了三倍。雖然就業(yè)增長,更多的人卻生活在貧困線下。因為強烈支持國際貿易,美國遭遇了巨大貿易逆差,并在他執(zhí)政期間由最大的債權國成為最大的債務國。
里根極力支持加強國防力量,打擊國外恐怖分子。他極端敵視共產主義國家,稱蘇聯為邪惡帝國。他支持由蘇聯控制的國家(如阿富汗、尼加拉瓜和安哥拉等)國內的反對勢力,試圖顛覆這些國家的政府。他說,只要涉及到國家安全,美國就一定會行動。1983年,他不顧反對,派遣一支美國部隊來到貝魯特試圖安頓局勢,結果241個美國大兵遭恐怖分子襲擊身亡。他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刺激了新一輪軍備競爭,并因此拖垮了老對手蘇聯。
在外交政策上,里根最大的成就是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結束了冷戰(zhàn)。他見證了柏林墻的推倒和東歐的變革。雖然極端敵視蘇聯,里根卻沒有放棄接觸的政策。在他的努力下,美國同蘇聯達成了銷毀兩國中程核導彈的和約。
雖然關系緊張,里根訪問過中國。在他就任期間,中美貿易快速增長。
1981年,里根遇刺之后死里逃生。他的新聞秘書布雷迪卻永遠坐在了輪椅上。因為刺殺事件,里根改變了對槍支管理政策的態(tài)度,支持美國通過更加嚴格的法律限制公民攜帶槍支的權利。
里根總統(tǒng)生涯中的最大丑聞是“伊朗門”事件。表面上,美國嚴令決不跟伊朗進行武器交易。私底下,在他的同意和授權之下,他的幕僚通過給伊朗當局提供武器的方式來救贖被伊朗的盟友劫持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對檢察官的指控,里根極力否認,并在電視講話中稱:“我們沒有,再說一遍,沒有用武器或者任何其他東西來換回人質。”獨立檢察官的結論是,里根掩蓋了真相。
有媒體曾問他,一個演員怎樣才能成為總統(tǒng)?里根回答說:“總統(tǒng)不是一個演員怎么成!”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