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去發(fā)表過不少文章,但那些都是因為在擔任體育史教學和收集文獻資料工作中的隨筆,大多是對史料的考據,真正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武術感悟是不深的,本不應該在此張嘴談搏擊的,但應貴刊熱情約稿,實在不敢推辭,只好硬著頭皮寫一點對武術文化的體會,僅此而已。
什么叫“搏擊”呢?簡單說就是指踢、打、摔、拿、擊、剌等攻防格斗動作,僅從這個層面上說的搏擊,國外也有,然而中國的“搏擊”不同于別國的搏擊,也不是普通人說的搏斗。別國的搏擊突出了“打”,主要講力量和爆發(fā)力,普通人說的搏斗則指死拼蠻打,但中華武術的搏擊不是這樣,而是指一種功夫和技擊術?!安弊謴氖郑@個字的初意是說動作快如閃電,象貍貓撲食一樣,發(fā)必有獲。所以“搏擊”講速度是關鍵,同樣重要的是狠而準,拿出拳來說,力氣再大,速度再快,但拳拳打空,就如同于死拼蠻打了,徒勞而無功。
中國的搏擊作為一門功夫,除了速度、狠、準之外,還講究“防守”,有攻中之防,即打而不真打,虛實難分;有退中進攻,借力打力,剛柔相濟。此外,還有纏、貼、粘、靠各種奇招,動作高低起伏,左右搖晃不定,環(huán)環(huán)緊扣,處處藏殺機,都是中國搏擊術的特點。
中國搏擊術的根基在哪里呢?首先,中華武術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國文化類型中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辯證理性,這是一種把本體與認識結合為一的思想體系與方法。主要表現為天人辯證——即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這是一種以中國《易經》為起始的全面辯證認識與實踐理論體系。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是自我完善的對外關系,以對于本體和自我的守約和完善為主要目標,對于外界事物與其它民族采取合理的接納與改造.這種思想源出于以內在的陰陽交替,推陳更新為軌跡。作為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的武術文化亦大量滲透了《易經》的思想,并作為武術技擊理論的基本原則?!兑住は缔o》“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變化,武術文化也運用了這種陰陽對應的觀念。諸如:動靜、虛實、剛柔、開合、攻守、進退……,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辯證理性的思想,才使中國的搏擊變化多端,奇妙無窮。
在中國的神與人的辯證上,是一種神人協調的關系,這就沒有宗教的權威,也就沒有神靈的絕對崇拜,進而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觀念。沒有絕對的宗教觀念而使中國武術文化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無論是少林派、峨眉派、武當派、南派、北派都有海納百川的寬懷大度,都善于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得到更大的發(fā)展,也正是這樣,成就了武術文化精深博大的內容與非同凡俗的形式。總而言之,中華武術為什么有如此博大精深,與眾不同呢?是因為中國武術有《易經》作思想根基,汲取儒、佛、道思想的源泉,模仿天、地萬物的造化,這些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搏擊術無法比擬的。
然而,作為中華古老的武術文化,還要讓它古樹開新花、結新果,為現代社會服務,為當前全民健身服務。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體育事業(yè)”。全民健身事業(yè)是體育事業(yè)的一部分,國家發(fā)展全民健身事業(yè)是“國家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的具體體現。全民健身事業(yè)是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利國利民、福及子孫的事業(yè)。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氣功、太極拳、太極劍(球、扇)等健身活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修身養(yǎng)性。事實證明,這樣的體育是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而且這樣一種以養(yǎng)生為主的體育可與西方競技體育起到互補的作用。毫無疑問,世界體育有了中華武術的融入,將一定會大為增色。所以我們發(fā)展中華武術,不僅僅是研究武術中的搏擊與攻防技術,更重要的是讓中華武術利國利民,走向世界,福及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