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作文(全國卷)是一道以“感情親疏對事物認知的影響”為話題的作文題。這道作文題雖然仍承襲近幾年話題作文具有思辨性、時代性、倫理性和約束性的特征;但已“開放”不足,“內斂”有余,“切口”更小,能讓閱卷者更好把握,讓考生更能展示自己的真才實學,防止了宿構等投機“偽貨”的以次充好。
這道作文題由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鄰”引出話題,既形象又“真實”。筆者認為考生應把思維鎖定在“感情”與“認知”兩處,把審題的線索鎖定在“感情親疏”對“事物認知”的影響上。當然,從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分析之,思路的優(yōu)劣會直接影響到“產(chǎn)品”(作文)的好壞。怎樣才能占領此考場作文的“制高點”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立意的多元性
材料的“潛臺詞”是生活中、社會中、科研中感情的親與疏直接導致對事物判斷的真與偽。感情用事要不得,主觀主義又害死人;實事求是、理性分析才能“法眼看世界,真?zhèn)我姺置鳌?。作者可以把目光落在一個家庭,談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任人唯親會導致什么結果,唯才是舉又將會是怎樣;也可以把目光切入科學領域,是主觀臆斷,還是調查取證、理性分析。這樣,才能做到有源可找、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
二、思維的辯證性
一個事物、一個問題總有兩個方面。說理議論,如果只說一面,而忘記另一面,就會犯片面性的毛病,說理最忌這一點;要防止這個毛病,就必須掌握辯證法。
所給材料具有哲理性,涉及到情與理的關系,涉及到主觀認識與客觀價值判斷的關系??忌挥猩朴谟寐?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及矛盾的觀點看待與分析問題,才能“胸有成竹”。作文時,可以聯(lián)系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及《廉頗藺相如列傳》生發(fā)開去;也可以談因美國對以色列(猶太人)的青睞、對阿拉伯國家(如巴勒斯坦)的疏遠而造成世界形勢的緊張,以此來闡述世界應該是多元的,應尊重各民族、各個國家的宗教、政治、領土的自由與完整,力戒用主觀主義、霸主意識來約束世界。
三、文體的自由性
大部分人認為,這個話題只能寫成議論文,一事一議;其實不然,如果你能準確地按照話題的內在邏輯演繹一段真實的生活歷程,或虛擬一段暗含情與理、情與法的故事,來反映感情的親疏對事物認知的影響,也未嘗不可。
比如,可以寫班主任按成績好壞(不論思想品質)排名次,結果不少成績好、品德差的“畸形兒”做出違紀的、不合道理的事來;相反,那些注重品德、心理平衡、熱愛生活的同學卻在素質教育中全面“開花”“結果”。這不值得人們對應試教育反思嗎?
也可以聯(lián)想到高中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中大臣魏征提出的“戒輕人言”“戒賞罰不公”的主張,就是對感情用事造成的人心向背、國家興衰的最好詮釋。“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古往今來,正是因為有許多像魏征這樣的賢臣、良士,才“導演”出一代代盛世偉業(yè);當然也有像康熙、乾隆那樣本身就是明辨是非、注重理性思考的人君。
現(xiàn)在的中學生,明天的曠世才,本就應該“人在教室,心系天下”,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更應該超脫于感情之上,做科學的傳播者,做真理的捍衛(wèi)者。從這一點上講,2003年的高考作文不是仍然承襲著過去幾年作文的“余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