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是一個誘人的字眼,是一種奇妙的力量,提到它,我們就會聯(lián)想到一種發(fā)展的動力。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的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舍,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采眾長自成一體。翁曾問劉:“哪一筆是學古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留下了詼諧而又富于哲理的佳話。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為師的,但只有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fā)展,才會有獨特的風格,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翁方綱師古而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古人字體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為可貴。因為只有這樣,書法才會發(fā)展,才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詢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古往今來,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刻意求似而成的大家。梵高,正因為他狂放不羈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結合著古典藝術給自己的功底,才畫出了撼世的《向日葵》。畢加索憑著敏銳的感知,成為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們在對電聲樂器大嘆“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大膽地把所學的巴赫和肖邦的名曲用新樂器結合,演奏出了深邃迷人的《星空》。
古文化是歷史沉淀下來的精華,是一個學者、藝術家必備的素養(yǎng)和基礎;而創(chuàng)新、不泥古的精神,則是他們的靈魂。曾聽說,有偽造名畫的畫師,他們的作品常以假亂真,令人不辨真?zhèn)?,技藝也該是叫人嘆服的了,但這些人不是大師,因為那作品是“人家的”。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于此也可見一斑了。藝術上是這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萬事萬物都是發(fā)展變化著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為有了吸收和舍棄,才有了新事物。
人們不滿足于僅用手工勞作,才發(fā)明了機器;人們不滿足于僅在地上行走,才研制出飛機;人們不滿足于僅用煤做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秘……
如今,人類已可以遨游太空,而無數(shù)科學家卻仍在努力探索著。我們不能沒有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yè)績。君不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只有師古而不泥古,推陳出新,才有發(fā)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一味拘泥于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墨守陳規(guī),最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