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美國之初,經(jīng)朋友介紹,在一個以美國白人為主體的社區(qū)內(nèi),找到了一所住房。于是,我們有了美國人的左鄰右舍。
我的左鄰是年近古稀的懷特夫婦。同多數(shù)美國家庭一樣,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后,便自立門戶,搬到遠離父母的外州去了。這是一對極有代表性的美國白人老人。他們熱情好客,樂于助人,使我這個初來乍到、對一切都陌生的異鄉(xiāng)人,有了第一對美國朋友。 記得我搬進這間房子的第一天,由于一切都還沒有安頓好,晚飯自然也就顧不上,只能草草了之,一碗方便面就打發(fā)了。飯后,當我們匆匆收拾干凈桌面,繼續(xù)安置我們的家時,門鈴驟然響了起來。會是誰呢?這個地區(qū)我們誰也不認識啊?懷著狐疑的心情打開門,一位銀發(fā)老婦人笑容可掬地站在我的面前,手里端著一盤剛剛出爐、散發(fā)著誘人蛋香的大蛋糕。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我一時不知所措。
她就是懷特太太。自我介紹之后,懷特太太說明了來意;她惟恐剛剛搬來的我們沒有晚飯吃,特意為我們做了這個她最拿手的見面禮——大蛋糕。當時我只覺得鼻子酸酸的,感動得不得了。面對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我實在不知道說什么才好。當時的感激之情,不是幾句感謝話所能表達得出的。自那以后,美國人給我留下了極好的第一印象。
在美國,社區(qū)經(jīng)常搞一些活動,如:辦街市、舉辦體育賽事等,其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聯(lián)絡(luò)鄰里間的感情。新來乍到的我們,對當?shù)亓曀撞簧趿私?,懷特夫婦便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向?qū)Вc大家相識的義務(wù)牽線人。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社區(qū)活動,就是懷特夫婦帶我們?nèi)サ摹D翘?,社區(qū)在一個教堂內(nèi)舉辦食品節(jié),生活在本社區(qū)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最拿手的食品展現(xiàn)在鄰居面前。這不失為一種促進鄰里溝通、相識的好形式。在懷特夫婦的極力鼓動下,我們也參加了。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兩位熱心的老人是社區(qū)活動的積極分子,他們似乎不覺得自己已經(jīng)老了,仍然與年輕人一起,活躍在食品節(jié)的各個角落。并且在張羅活動的準備工作的同時,沒有忘記不時地過來關(guān)照我們一下,為我們解決一些困難,還主動地把我們親手做的春卷推薦給大家品嘗,使大家在社區(qū)內(nèi)領(lǐng)略到了中國的飲食文化。與此同時,并不斷地把我們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們。這樣,我們很快就與大家相熟了。那一天我們過得特別開心。要知道,很多美國人自命不凡,對有色人種是很歧視的,即使不排斥,也或多或少持冷落態(tài)度,可是有了懷特夫婦的幫助,經(jīng)過幾次諸如此類的活動,我們很快融人到這個群體之中,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華人社團的圈子里。
有一次,我開車外出,莫名其妙地吃了警察的罰單。我不服,覺得我沒有過錯,而是警察亂開罰單。要知道,美國的警察經(jīng)常為所欲為,隨意亂開罰單,如果真的停在不該停的地方,有時一次能給你連開3張?;丶液罅奶鞎r我向懷特夫婦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他們也覺得警察沒有道理。于是鼓動我去法院告警察。告警察?這對于剛到美國不久的我來說根本不敢想,也不愿意去做。但兩位老人仗義執(zhí)言,鼓勵我無論如何也要告警察。年輕時曾當過律師的懷特先生主動提出免費幫我打這場官司。根據(jù)我提供的案情,他幫我找法理依據(jù),為我寫訴狀,那執(zhí)著勁,還真有一股大無畏的精神。最終硬是在懷特先生的幫助下,通過法院為我討回了公道,沒有交那筆罰金。
當然,很多美國警察也是很樂于助人的,對此,我曾有過親身體驗。一次我獨自開車去長島,車在高速公路上拋了錨,怎么也發(fā)動不著。幾經(jīng)努力,仍然無濟于事。那天我沒有帶手機,既不能與家人取得聯(lián)系,也無法通知修車行。天下著小雨,又不能到附近去找電話。眼見天色漸晚,怎么辦?正在為此焦急時,一輛閃著警燈的巡邏警車開了過來。警察隔著車窗問我:‘先生,需要幫助嗎?”聽我說明了情況后,警察讓我不必擔心,二話不說,撥通了911。不到10分鐘,就有一輛公路救急車趕來,警察一直在旁邊注視著,直到他們?yōu)槲遗懦斯收虾蟛烹x我而去。
我們夫婦有時因事外出,帶著孩子很不方便,于是就臨時把學齡前的孩子寄托在懷特家(美國法律規(guī)定,不滿12歲的孩子是不能獨自留在家里的),兩位老人特別盡心,對孩子很體貼,每次我們回來,孩子都在他們家里開心地玩著,久而久之,孩子居然不想回家了。后來,我們一旦有事出遠門,就干脆把鑰匙留給他們,請他們幫忙為我們澆一澆花、喂一喂狗;暇時我們兩家人時常在院子里聊天;我太太也偶爾做一兩個中國菜,請他們品嘗……日常生活中,我們沒少得到懷特一家的幫助,成了忘年好友。
美國人的生活似乎離不開教堂,各種活動也多以教堂為中心。這些活動,除了活躍生活、增進鄰里關(guān)系外,還向社區(qū)內(nèi)外的窮人和無家可歸者提供捐助。懷特太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是社區(qū)活動的積極分子,她雖已是古稀老人,卻總也閑不住,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每次節(jié)日的社區(qū)活動,她都會跑前跑后忙個不停。對于愛心活動,懷特太太更是逢場必到,慷慨地把自家的東西送到教堂,多少年如一日。懷特太太給先生買衣服,遇到合適的,往往每次要買好幾件,有時甚至買一打。結(jié)果,懷特先生還沒怎么穿,一件又一件都讓懷特太太給捐了。實在沒什么可捐了,新買來還沒有試身的衣服也捐了出去,害得懷特先生想穿的時候怎么也找不到。每到嚴冬,教堂還向無家可歸者開放,為他們提供御寒處、避難所。這時候,志愿人員中自然少不了懷特太太的身影。
美國的一些商場,為促銷或為拉住顧客,經(jīng)常拋出一些新招,贈券就是其中的一種。各商場把這些贈券印在各類報紙上,人們只要從上面剪下來,付款時就可代幣使用或者打折。懷特家的生活很寬松,完全不需要太節(jié)儉,可是,懷特太太卻專門喜歡剪這些贈券,幾十張、上百張地攢著,不斷地送給需要的人們。在商場,有時趕上誰同她一起付款,又恰值她手里有適合你的贈券,她會毫不吝嗇地主動提供給你,讓你也少花幾個錢。不僅如此,甚至付款時差少許零錢,懷特太太也會幫別人墊上。在她看來助人為快樂之本。
在美國,素不相識的人伸援手的事例不勝枚舉:路上車拋錨了、沒油了,或者意外受傷了,路過的車輛大都會幫助你。樂于助人是一些美國人的品格,懷特太太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