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倚在陽臺的欄桿旁,眼睜睜看看兒子的汽車一溜煙地上了路。他是氣沖沖走的,下樓梯的腳步,咚咚咚敲我的腦門。
加州的孩子到了16歲便有資格考駕駛執(zhí)照。兒子一天都沒有耽擱,駕照成了生日里最好的禮物。汽車是舊的,我們無償送給了他。在美國,有了汽車便有了自由。對于家長來說,汽車就像兒媳婦,明目張膽地從父母手里奪走親生兒子。
他就這樣咚咚咚地走了。咚咚咚的腳步聲敲得我腦袋瓜疼。我記起了醫(yī)生冰涼的手指咚咚咚地敲在我隆起的腹部上。兒子到時候了不肯出來。醫(yī)生比我還著急。為了這個搗蛋鬼,我在醫(yī)院里躺了五個多月,保胎。我的病歷上寫著:珍貴胎兒(容易流產(chǎn)的胎兒)。
那幾天,醫(yī)生天天來敲我的腹部,查了又查,最后不得不讓我挨一刀,破腹讓他見世界。
是男孩,皆大歡喜。出世后,一直和娘特別親,所有的回憶,都是甜甜蜜蜜。今天,他棄我而去,做得那么自覺,不像有些美國孩子,要被家長趕出去。
美國孩子過了16歲就獲得了獨立的權(quán)利。到了18歲,獲得選舉權(quán)和志愿當美國兵的權(quán)利。21歲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夜總會,合法飲酒,不再被酒吧拒之門外。
16年來,我習慣了每天早上的家庭操練。我還沒有睡醒,聽見了他的洗澡聲,趕快揉著眼睛,披了睡衣,沖向廚房,給他做早餐。荷包蛋、炸香腸、烤面包、黃油加果醬、餛飩湯、叉燒包、油豆腐線粉湯。反正天天換花樣,有中有洋,忙得心甘情愿。日復(fù)日,年復(fù)年。不知不覺,有一天,他從淋浴室出來,已經(jīng)高過我一個頭。
我自己來,你去睡覺。他不由分說,把我連推帶抱,送回了睡房。留給我的是他高大的背影,攔腰扎一條大浴巾,露著壯實的肩膀,水珠在烏黑的頭發(fā)上閃爍。
我錯讀了他,以為兒子體諒娘的辛苦。第二天更加積極,隔夜給鬧鐘上了發(fā)條,比兒子起得早,等他從澡堂出來,早餐香噴噴,等兒子去享受。
誰知道,一頓早餐,成了母子間一場戰(zhàn)爭的導火線。
他說,我要自己做早餐,你沒有聽到嗎?
我說,媽媽照顧你,錯在哪里?
我不要你的照顧,可不可以?
當娘的很生氣,覺得兒子怎么不懂得什么叫愛。兒子振振有詞地反擊道:你不讓我長大!
就這樣,他罷吃,餓著肚子去上學。
絕不絕?絕得讓娘傷心。他是故意的,因為不絕,不能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免費服務(wù)呀,你生在福中不知福??!
媽媽,你要讓我長大,要讓我自己照顧自己。
你做的早餐沒有媽媽的好吃呀!我笑著說。
我寧可吃得差一些。他說得很認真。
我便讓他做,悄悄地躲在睡房,開一點門縫偷偷看。瞧他那個手忙腳亂的樣子,心一疼,雙腳不聽腦袋指揮,又跑到廚房去了。
媽媽,你走開!他對著我吼叫。
兒子罷吃,讓我生了一天的悶氣。
早些時候,兒子曾宣告吃素。那是一天晚上,我精心為他烤的童子雞被完整地剩在餐盤里。看到我不理解的神色,他為難地說:“媽咪,不是烤不好吃,是我決定吃素了。別不高興,那是我的選擇?!?/p>
在美國,選擇是保護個性最厲害的武器。不到16歲的孩子,開口閉口談選擇,書上說,那是孩子開始成熟、走向獨立的好現(xiàn)象。做家長的只能因勢利導,不能背道而馳。
其實孩子們吃素蔚然成風,與他們從小撫養(yǎng)寵物有關(guān)系。我們家曾經(jīng)養(yǎng)了一對鴨子,從小鴨一直養(yǎng)到生蛋。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鴨屋漏水,鴨子跑了出來,結(jié)果被野生動物咬傷了,鮮血淋漓,兒子心疼得流淚。和我們一起送鴨子去獸醫(yī)診所看急診。有個中國朋友說,花那個錢干嗎?殺了吃唄!兒子聽了怒目圓睜:你殺它,我殺你!
老公說,家長照顧孩子,孩子照顧寵物。寵物給孩子施送愛心的機會。我恍然大悟。寵物代表弱者,是同情的對象。所以孩子們的心靈中有吃素的凈土,健康并不在首位。
兒子吃素了,這是他的選擇呀!做家長的,聽到“選擇”兩個字,能不膽戰(zhàn)心驚嗎?打戰(zhàn)有啥用???選擇是人權(quán)呀!
今天可好,兒子干脆不需要我的照顧了。
晚上我們交流。他說,小時候,你教我學游泳,我一邊游,一邊總是拉著你的手。后來,你一狠心,把我的頭往水里按,自己游走了。我就這樣學會了游泳。媽媽還記得嗎?
這就是兒子的“獨立宣言”,做娘的,不免覺得有點慚愧。
家長的錯誤,常常犯在“愛”字上。
美國人說tough love,是以反“愛”的形式達到真愛的目的。所以,孩子長大了,寧可把他們從家里趕出去,讓他們用打工辛苦賺來的錢去租房子。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會歧視勞工階級,不管父母多么富有,因為他們自己有了當平民的體驗。用自己的錢來支付生活開支,讓孩子為了切身利益去奮斗,有動力而且目標鮮明。沒有父母的保護傘,跌倒了,要靠自己爬起來,跌一次,膽子大一斗,對世事便能應(yīng)付自如。
總之,培養(yǎng)一個獨立的孩子,才是貨真價實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授漁代替送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相比之下,我的兒子要求自己做一頓早飯,真是太小太小的意思啦!
說來也真怪,承認了兒子的獨立宣言,就像服了鎮(zhèn)靜劑一樣,每早呼呼大睡,連孩子在廚房里大鬧天宮都沒有聽見。慶幸自己沒有堅持錯誤,否則的話,非但伺候不了他的早飯,恐怕連人影都看不見。
過了18歲,兒子的同學和朋友,就像孫悟空扔掉了卡在頭上的金箍兒一樣,大部分獨立租房,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有的為了自由,自覺自愿;有的是為了反抗父母的控制;也有被家長趕出門的。有趣的是,沒有一個鬧獨立的孩子,是為了減輕父母的經(jīng)濟負擔。他們獨立為自己,以能負擔自己而驕傲。孩子們的收入都很可憐,五六美金一小時,在餐館、超市、汽油站等服務(wù)行業(yè)。收入所得,除了房租還要付汽油,保險和日常飲食。只有少部分的同學,父母幫助付一半房租。
有一次,我問兒子,他們能讀好書嗎?他說,逼一逼,有好處,都讀得不錯啊。個別輟學,也是他的權(quán)利。即便有人當looser ,大部分是暫時的。
所謂looser,是指得過且過、消沉頹廢者。他用“暫時”這個詞,很有意思。成年人往往容易按自己的標準和想象來塑造孩子,而忽視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立體的過程。今天的looser 可能是明天的敗類,也可能是明天的精英。從哈佛半途退學的世界大富翁比爾·蓋茨就是一個例子。兒子說大部分looser 是暫時的,到了我的耳里,等于在說,你們不要把年輕人看死。
我說,你想到要搬出去住嗎?
他說,你們給我自由,我不搬出去。搬出去畢竟要花很大的代價。
我說,可不是嗎,你就把我們當房客算了,合租一棟樓。
他笑了。
我們給了他自由?真是天曉得!自由只能爭取,沒有恩賜。孩子過獎我們啦!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比較輕松的家長,輕松來自對孩子的信任。如果孩子是野草,就讓他瘋長,如果孩子是鮮花,就讓他盛開。無為而治,給孩子多一點自我發(fā)展的空間。結(jié)果是,不教——成了兒子所說的自由。不教——促成了他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每他得到好成績(也有壞成績,甚至和老師對著干),在“A”向他走來的時候,屁股后面常常帶著拖油瓶“+”。
先生眉開眼笑地說,老師的意思是,這個學生難得……
夠難啦,我答道,都靠他自己。
如今兒子上大學了,他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喜愛的工作,學費書費全部由公司負擔。這家公司的政策允許他一直讀下去,讀到不想做學生為止。
兒子不要我們一分錢,自己買了跑車,租漂亮的公寓,還有一個美麗的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