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麗婉轉,余音裊裊依舊;滿堂生輝,萬眾翹首不再。有著六百余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昆曲,從元、明時代逶迤而來,行至今日已是“步履蹣跚”。
“步履蹣跚”的“百戲之祖”
以昆曲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與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而中國昆曲是現今惟一還保留完整演劇形式的戲劇藝術,被譽為中國的“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四十多年前轟動全國的一出《十五貫》,“救活”了這一瀕臨滅絕的古老劇種。
“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通過、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的昆曲,正面臨生存危機,亟需拯救!”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昆劇團團長蔡正仁曾多次這樣呼吁。
2003年11月,全國政協(xié)組織了專題考察團,赴蘇州、昆山、長沙、杭州等地對全國昆曲藝術的現狀作了實地考察,發(fā)現由于劇種本身的特點和整個文化氛圍的影響,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對昆曲缺乏了解,昆曲演出市場不斷萎縮;上演的劇目急劇減少;演員、編導和作曲隊伍后繼乏人,現有人才流失嚴重,如北方昆曲劇院1982年招收的學員班總計60人,現在只剩十多人;各昆曲院團經費嚴重不足,昆曲藝術的檔案工作、昆曲傳統(tǒng)劇目的整理發(fā)掘、音像文字資料的保留等重要工作無法展開。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蔡瑤銑對此十分焦慮:“昆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再不加大搶救與保護力度,我們的文化損失就太大了?!?/p>
但昆曲的現狀卻是“多病纏身”,生存困難。據一些昆曲院團的負責人介紹,目前昆曲院團大多入不敷出,辦公設施陳舊,排練經費緊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環(huán)境簡陋,演職員工收入低,人心渙散,人才流失嚴重。10年前,全國約有800人從事昆曲工作,如今只剩下600人,全國6個昆曲院團創(chuàng)作、演出都陷入困境,演員培養(yǎng)均無力投入,后繼人才嚴重匱乏。而昆曲藝術本身,由于唱詞文雅,節(jié)奏緩慢,題材陳舊,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也越來越遠,在現代社會中日益變得曲高和寡,知音難覓。這一切嚴重影響了昆曲的發(fā)展,再不加以保護發(fā)展,昆曲將日益衰落,甚至有可能從我們眼前消失。
六百多歲的老藝術
昆曲,原名“昆山腔”,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其文辭華麗典雅,曲調清逸婉轉,舞姿細膩優(yōu)美,武功卓絕,熔詩、樂、歌、舞、戲于一爐,是中國戲曲藝術美質的集中代表。鼎盛時期,昆曲曾紅透半個中國,對京劇和地方戲曲產生了巨大影響,享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美譽。
昆山腔早在14世紀中葉元末明初之際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一起,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tǒng)。到了明萬歷年間,它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漸流傳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末年流入北京,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劇種。
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昆曲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較有影響、經常演出的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等,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游園·驚夢》《三醉》《思凡》《斷橋》等。
昆曲的音樂屬于聯(lián)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據不完全統(tǒng)計,它使用的曲牌有一千多種,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并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
昆曲的表演,也有其獨特的體系、風格,最大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
構筑保護繼承昆曲遺產的新格局
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標志著昆曲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及其珍貴的民族戲曲文化價值,再次得到世界的公認。作為中國昆曲藝術發(fā)源地的蘇州,如何構筑保護、繼承、弘揚昆曲遺產的新格局,使古老的昆曲藝術成為蘇州具有影響力、輻射力的文化品牌,已成為人們面臨的一大課題。
蘇州對新世紀振興昆曲藝術事業(yè)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逐步理清了保護、繼承、弘揚昆曲藝術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這就是:用5年或更長時間,構筑節(jié)(中國昆劇藝術節(jié))、館(昆曲博物館)、所(昆劇傳習所)、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場(一批演出場所),建立昆曲研究中心、開設昆曲學校、制定保護的法規(guī)性文件;打造昆曲之鄉(xiāng)、活躍群眾性曲社活動、開辟昆曲電視專場和網站,完善昆曲演出傳播和海外交流中介機構二個五位一體的格局。按照這個基本思路和框架,蘇州市文化部門編制了《保護繼承弘揚昆曲遺產十年規(guī)劃》并付諸實施。
傳承昆曲藝術遺產,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搶救那些保留至今的傳統(tǒng)舞臺表演劇目,抓緊培養(yǎng)一批出類拔萃的藝術新人。近幾年,蘇州昆劇院(原蘇昆劇團)搶救復排了14臺昆曲經典名劇,學習整理的昆曲傳統(tǒng)折子戲達120個,推出了幾十名“小蘭花”昆曲新人。2001年,蘇州市政府和蘇州大學聯(lián)合成立了昆曲研究中心,推動了昆曲學術研討活動的開展;2002年又在沈德潛故居恢復了蘇州昆劇傳習所。
政協(xié)蘇州市委員會還就昆曲遺產保護規(guī)劃以及把蘇州打造成全國保護昆曲遺產基地,積極獻計獻策。他們提出了昆曲遺產保護要堅持以“原生態(tài)”為特色;藝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結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求,將普及昆曲知識列入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建立昆曲藝術傳播網絡,進一步擴大昆曲藝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