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道不知道一座橋的歷史,并不影響我們從它或?qū)捇蛘募绨蛏匣蚩旎蚵刈哌^。人的一生走過的橋可能難計其數(shù),作為來去匆匆的過客,大多說不上來橋的名字。有的橋壓根就沒有正式的名字,像阿狗阿貓之輩,多以佚名或乳名的形式存在并消失;有的橋不只有一個名字,而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傳說,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能給人們留下記憶的橋,有的是因為它非同一般的名氣,如卡桑德拉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南京長江大橋,連接盧森堡大峽谷的盧森堡大橋等。這樣的橋,不僅有接續(xù)斷路的價值,更多的承載了地理、文化乃至政治和軍事的意義。有些普普通通的橋令人難以忘懷,是因為它揳入了生活的深處,給了人們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
2
橋,是立體的路,是一種質(zhì)地和式樣非同一般的特殊路段。橋,多數(shù)是對水流的跨越,因此,橋總與水難解難分,橋的名字也因此與水緊密相連。
我無數(shù)次走過一座橋。
它建在皖東定遠的池河上。我曾望文生義地以為,它原本就叫池河橋。似乎也沒錯,幾十年來人們一直這樣稱呼它。
池河,是定遠縣境內(nèi)最大的河流。它發(fā)源于風(fēng)陽山南麓,大頂山的雙龍泉和東架山腳下的噴石泉為其東西兩個源頭。曲曲彎彎一百多公里,流域面積二千多平方公里,占全縣總流域面積近八成,最終流入嘉山的女山湖。在江淮分水嶺上,池河可謂舉足輕重。雖說它時漲時落,天生不夠豐滿圓潤,卻年年月月滋潤和哺育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口。有趣的是,嘉山境內(nèi)也有座池河橋(大概池河上的橋都以河命名吧,像今天長江上的幾座長江大橋),只是其氣勢、規(guī)模和歷史,不及我所走過的池河橋。
第一次走上池河橋,距今將近四十年了。
那是一個初夏的清早,我?guī)缀跏菑乃瘔糁斜蛔饋?,睡意闌珊之際,一腳深一腳淺地跟在祖母的后面去池河趕集。那時,我才剛剛記事。一聽說是去池河,睡意頓減,立馬蹦了起來。要知道,池河是當(dāng)時的區(qū)政府所在地,是方圓幾十里最大、最熱鬧的集鎮(zhèn),能夠到這個繁華之所去逛一趟,不亞于現(xiàn)在去紐約或者巴黎開一次洋葷。農(nóng)村的小孩趕集,肩不能擔(dān)擔(dān),手不能提籃,既不能買,又不會賣,只不過是添亂湊熱鬧。在當(dāng)時,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獎賞,是家長對嬌慣器重的孩子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鼓勵。我一邊扣衣服,一邊揉著睡眼,一邊撥拉著齊腰深的野草和荊棘,大步流星地趕路,從未有過的激動和興奮縈繞在整個心頭,腳下像安裝了彈簧似的輕快。祖母一頭挑著豬仔,一頭擔(dān)著糧食,走一段,換一下肩,一邊擦著汗,一邊不停地和我說道著什么……不知不覺中,雄雞高唱,紅日露臉,將近二十里的路程就被我們甩在了身后。
池河鎮(zhèn)近在眼前。
河水在鎮(zhèn)西頭旋轉(zhuǎn)出個S形河床,自北向南,逶迤而去。池河橋就修建在這S形的腰腹部。我們從西頭進鎮(zhèn)時,沒走幾步砂石路,就上了大橋。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宏大的建筑:湍急的河面上,一橋飛架東西,大橋中間有幾對半圓形鐵黑色護欄,如一群蝴蝶的翅膀欲飛先揚;大橋以粗大的圓木為梁,橋面鋪以厚實整齊的木板,以鐵釘和鋼板固定勾聯(lián),由于年代久遠,已呈油灰色;橋?qū)捈s兩丈,高約三丈,長約四五十丈;一排碩大的橋墩巍然屹立,如黃土地般混濁的河水,打著旋渦從窯洞似的橋墩間流過,像撞開寨門的野獸,奪路而去,轟鳴不已;橋的東端高,西端低,東西兩端是白墻黑瓦高低錯落的店鋪和民宅,沿街的門楣上飄蕩著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幌子;橋的南側(cè)是涌動著的河水,一望無際;北側(cè)是一塊河水沖積的沙地,是當(dāng)?shù)刈畲蟮募倚蠼灰讏鏊瑥臉蛏贤?,密密麻麻布滿趕集的人流,以及大小不一的牲口。橋上,東來西去的人流分走兩邊,豬馬牛羊雞鴨鵝兔夾雜其間,平常難得一見的客車、貨車、軍車和拖拉機穿梭著隆隆駛過,腳下的木板跟著不停地顫抖,驚心動魄,令人不安。我生性膽小,不敢多看,又忍不住東張西望,既興奮又緊張,還帶著從未有過的恐懼感,緊拽著祖母的手,右顧右盼中一身冷汗一身燥熱地走過大橋,直到由低而高爬上東街,匯入熙熙攘攘的人流,還忍不住地從人縫中回頭張望……
若是沒有橋,這混濁而兇險的水流豈不是越不過的天塹?
3
第一次走過池河橋,大橋偉岸而厚重的英姿便深深地刻進了腦海,難以磨滅。此行還得到了祖母獎賞的一個精致的木碗和一塊甜香無比的“朝牌”(一種長方形的燒餅,類似于古代官員上朝覲見皇帝所持的玉板)。這是我今天能夠追溯到的最遙遠的記憶,而這點微不足道的見識和物品,竟成了我向小伙伴們極力吹噓并大肆炫耀的資本。
隨著年歲的增長,趕集的機會與日俱增。走過池河橋,橋那頭是一個深邃而豐富多彩的世界:供銷社、飯館、車站、商鋪、糧站、菜場、書店、文化館、電影院……對窮鄉(xiāng)僻壤的學(xué)童來說,哪一樣都有著磁鐵般的誘惑力和吸引力。全區(qū)最大的完全中學(xué)和附近的坦克團營地,更成為我們高不可攀夢寐以求的神圣之所,學(xué)校的鐘聲和部隊的軍號聲,一遍又一遍在耳邊在夢中響起。由于家境貧寒,我不只一次去池河賣過糧食、瓜果、家禽,拿過藥,看過病,上中學(xué)后去買過書,驗過兵,看過大戲和露天電影,參加過文藝演出和學(xué)科競賽……冥冥之中,我的命運與這座大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大姐從鄉(xiāng)下嫁到了池河?xùn)|街上。初中畢業(yè)的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nèi)缭敢詢斂既氤睾痈咧?。此后整整兩年,上學(xué)從橋西到橋東,放學(xué)從橋東到橋西,二十里平坦和不平坦的路,一步步,一遍遍,循環(huán)往復(fù),來回用腳丈量。池河橋不再神秘,不再遙遠,它雷打不動風(fēng)雨無阻地蹲守在那里,忠實地等候著衣著不同心態(tài)各異的過客從它堅實的肩膀上踏過,走進溫馨的家園,走向外面的世界。
橋,是此岸與彼岸的握手,是愿望與愿望的聯(lián)合,是間斷與間斷的對接。
橋的建立,意味著腳下障礙的消除和期望中彼岸的抵達。
我從池河橋上走過,又從池河橋上走出。高考揭榜,我順利地從池河走向了城市,從農(nóng)耕社會走進了工業(yè)文明……
池河橋從視野中淡去,漸漸衰老、委頓。
4
許多年之后,我偶然從志書上得知,池河橋原名太平橋,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公元一千三百七十五年)。那一刻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和熟視無睹而慚愧不已。一座沐風(fēng)櫛雨歷史深重的橋梁,竟然被自己無意間忽略了;我一次又一次輕松踏過它的肩膀,卻從沒有關(guān)注過它的歷史,不知道它已承載了六百多年的雨雪風(fēng)霜。
《定遠縣志》記載,太平橋最初由定遠縣一位名叫朱玉的知縣捐俸興建,據(jù)說目的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回鳳陽探親,免遭隔水之苦。池河原是一個古老的驛站,是南京到鳳陽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一個地勢險要的關(guān)卡要塞。建橋之前,每逢豐水季節(jié),河水陡漲,洶涌澎湃,汪洋一片。即便有幾葉扁舟往返,也承載不了前呼后擁氣勢如虹的皇家隊伍,在水一方的皇帝老兒也只有望水興嘆的分。作為一縣之尊,朱玉在小心謹慎迎來送往之際,自然深知其間的玄機和要害。不難想像,科舉出身的朱玉是在怎樣的一身冷汗過后,靈機一動,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決計建橋的。
建橋的過程沒有記述,也無需贅述。像所有值得一提的歷史建筑一樣,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能工巧匠的血汗,成就了足以令后人仰視的文化遺存。
史料記載:太平橋橋梁結(jié)構(gòu)為磚砌石拱,全長一百四十二米、寬六米、高九點六五米。十三孔,白石欄桿。東西兩頭各雕石獅十八只(分兩排,每排九只),并樹有橋碑。在貧瘠的江淮丘陵上,造出個堪與皇家氣派相匹配的橋梁,足見建橋者所花費的氣力和良苦用心。可惜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桂系與日軍激戰(zhàn)大橋兩端,戰(zhàn)火紛飛中,“覆巢之下,累有完卵”,橋中間被炸毀,石獅蕩然無存。橋碑幾經(jīng)發(fā)掘,幸運地得以保存,留給后人一段文采和情思俱佳的歷史文本。
白馬非馬。今天的池河橋已經(jīng)后人幾番修茸,脫胎換骨了,規(guī)模尚在,神韻已遠不及當(dāng)年。
5
池河,池河。池也?河也?或是枯水時像池,豐水時像河?
時光流轉(zhuǎn)到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池河橋已老態(tài)龍鐘,狹窄擁擠的橋面難以適應(yīng)人來車往商賈云集的形勢變化,逢集時經(jīng)常堵車。緊迫之下,一座取而代之的新橋在它的南側(cè)適時誕生了。
一九八五年,太平橋禁止通車,“門庭冷落車馬稀”,喧鬧了六百多年的舞臺終于無可奈何地落下帷幕。太平橋,這座皇帝的龍轎落過,日寇的鐵蹄踏過的交通樞紐,如今孤獨地站立在河面上,像一個耄耋長者靜靜地沉思著數(shù)百年的風(fēng)云變幻。
也許,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太平橋才具有純粹地道的觀賞價值,我們才能以歷史的眼光觀照一座失去了使用價值的古橋。是的,太平橋數(shù)百年的功績和價值是應(yīng)該大書特書的,而它的建造者同樣不能草草地一筆帶過——一個封建官吏的建橋初衷固然與當(dāng)朝天子的行蹤息息相關(guān),但是,在一個完全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動用國庫銀兩,或者搜刮民脂民膏建橋修路的時代,定遠知縣朱玉毅然捐俸修橋,實屬難能可貴;即便是擺放在今天,也是足可勒石紀(jì)念廣為傳揚的善舉,非貪官污吏們所能想到和做到的。幾百年間一座橋,皇親國戚的偶爾走動畢竟為時不多,歷朝歷代常來常往多的是“引車賣漿者流”,幾百年來直接受益者何止百萬千萬!朱知縣當(dāng)年的其他作為無從考證,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做到了——僅此一橋,足以青史留名。封建官吏事主唯上,是順理成章的,客觀利民便民更可稱道稱頌,非當(dāng)下熱衷于“形象工程”的做秀之輩能夠相提并論的。至于能工巧匠們憑借非凡智慧傾力打造的精品,歷數(shù)百年而不倒,更是可圈可點,今天的“豆腐渣工程”制造者們相形見絀,難以望其項背。
一座橋,書寫了一頁厚重的歷史。
過河,不能拆橋,更不能忘橋。真正的歷史,是不該遺漏,不該被輕視的。
今天的太平橋,已然成為當(dāng)?shù)夭豢啥嗟玫拿麆俟袍E。當(dāng)我又一次走近太平橋,竟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佇立良久,平心靜氣,側(cè)耳傾聽,聆聽那來自遙遠的時光隧道里失去了分貝的歷史回想……
責(zé)任編輯 陳曉農(n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