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到余秋雨先生2001年出版的新書《行者無疆》后,我先翻到關(guān)于西班牙的篇章,因為我最近剛?cè)ミ^那里,也就很想知道它在別人眼中是何種風(fēng)采??墒亲x了《流浪的本義》,我有些失望,看來余先生對西班牙文化了解不深,誤讀了巴塞羅那。
余先生開門見山地介紹:“巴塞羅那的主題很明確,是流浪?!边@個結(jié)論從何而來呢?他解釋說:“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條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叫得干脆利落。它的正式名字應(yīng)該是蘭布拉大街,很少有人知道?!卑选疤m布拉”翻譯成“流浪者”,我猜想,是余先生把西班牙文當(dāng)作英文了。蘭布拉(Rambla),本為阿拉伯語(ramla),意思是“溪流”,說明這里以前是一條小溪,后來隨著人口增長,舊城擴張,被改建為大街,名字卻保留了下來。1859年又種下了兩行長得沒有盡頭的懸鈴木樹,于是該詞衍生出“林陰大道”的含義。而在英文中有一個詞和它頗為相似,拼做ramble,有“漫步,漫游”的意思,猜想余先生據(jù)此把Rambla譯做“流浪”,未免草率而貽笑大方了。
但是這樣一來,底下的文章不就好做了嗎?于是順理成章地推出“蘭布拉大街上走的,都是流浪者”云云。其實,他們哪里是什么流浪者,都是些暫時有錢又有時間的觀光游客;真正意義上的流浪,哪里有走在樹蔭下觀賞五光十色的人物風(fēng)景這樣輕松的!
蘭布拉大街最東端矗立著哥倫布的雕像,在余先生筆下也成了“大街全體流浪者的領(lǐng)頭統(tǒng)帥”,這已經(jīng)有些牽強了,然后再把高迪(Gaudi)也拉進這支無中生有的隊伍里來,如果這位建筑大師知道了,一定會覺得啼笑皆非。高迪于1852年出生于一個保守的天主教家庭,成長于卡特蘭民族運動興起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個激進的民族復(fù)興主義者,他的作品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流浪”二字,真是無從談起。
高迪的建筑,其實在很多方面突出了巴塞羅那城的氣質(zhì),那是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節(jié)日般的奢華熱鬧和從容自信的步伐。居住在這樣的城市,人不容易想離開的。這個城市確有她的一些特點,作為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的首府,巴塞羅那以獨立運動的先鋒自居,街名大部分采用加泰羅尼亞語,到處飄揚著紅黃相間的加泰羅尼亞旗,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強烈地感受到這個小民族的精神。我曾在那里遇到過一位極端主義者,他甚至不把自己看做西班牙人,令我大感意外。
平心而論,《行者無疆》這本書寫得還是相當(dāng)生動的,也不乏思考和深度。但是由于余先生對西班牙文化了解的不足,造成了一些敗筆,殊為遺憾。希望這也能給我們發(fā)出警告:無論何時,無知都不可能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