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運用比喻論證是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一個主要的寫作特點。在講到“還有一些姨太大”的比喻時,課堂上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
學生A:魯迅先生在本文闡述了他對文化的態(tài)度,人所盡知,態(tài)度是以人的存在為基礎的。使中國青年接受“拿來主義”當然不是態(tài)度問題,他還需要沖破一些寄生于腐朽文化的人的阻礙。 “姨太太”自然是指這些人。
學生B:差矣!“姨太太”所指的應是整個“宅子”,即整個外國文化中那些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比如:“五四”運動前期的中國思想界找不到前方的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國進步人士的思想是一個很大的撞擊,可能他們不曉得馬克思為何人,而知其有利于無產(chǎn)階級事業(yè)的發(fā)展,只是一種文化而已。
學生A(針鋒相對):我不是強詞奪理。如文中所述,顯而易見,“姨太太”生活在“大宅子”中,可以享用“魚翅”吸食“鴉片”,但由于這所大宅子的影響,她們沒有能力理解運用“拿來主義”,她們只能誘使“主人”與之一同享樂,是一些毒害他人的人。(走上講臺)圖示如下:
各位請看:這是多么“驚人”的相似,“姨太太”不指人又能指什么?
學生C:對于二位的觀點,真是不敢茍同,指人是不對的,因為文章談的是人和文化。那么,是否單指文化呢?否也。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人與文化不能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某種化學鍵具備很強的鍵能一樣。毫無疑問,“姨太大”既指人又指文化。“老太太”應指阻礙“拿來主義”傳播并議論是非的人,否則魯迅先生也不會說:“拿來主義”有些危機。
學生E:魯迅先生于1936年去世,本文寫于1934年,從文中來看他對“梅蘭芳”的看法有失公允。能否這樣理解:“姨太大”只是魯迅先生的一個比喻,至于“姨太太”姑且就算他為“國粹”吧!
……
[反思]
上邊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場面,氣氛熱烈。學生爭論得面紅耳赤。此問題學生爭論了一節(jié)課,我未加評價,讓學生自主爭論,最后他們自己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寫作特點等,達到共識,有了統(tǒng)一的認識。以往一般由教師講出結(jié)論,未想到學生也能解決。這對我的觸動很大,要給學生爭議的空間,才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主動參與意識:學生不再是完全的接受者,而是有意識地去想,對問題認識有自己的主見;不再人云亦云,而是運用自己所學,根據(jù)自己所想,去參與,去思考,去理解。
2.個人知識技能:課堂爭議激烈,但有人心中了然,卻表達不出,很是著急。這一次,一些學生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注重自己的表達,課后學生感慨萬分,紛紛表示要多讀書,多注意表達。
3.思辨、論辯能力:雖然有些學生的論述不是特別嚴密,有的可能不合邏輯,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有這樣的思維論辯能力是令人高興的。再者,所選取上邊幾位同學的辯詞,很有邏輯性,有的還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4.自信心的提高:整個爭論過程,我并未加評價、阻止,而是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學生思考的閘門打開了,暢所欲言,以往害怕分析課文,尤其是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好分析的疑慮打消了,許多同學表示只要運用所學,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不是很難。
一節(jié)課過去了,留給我和學生的印象卻非常之深,課堂上要讓學生盡情馳騁他們的思維,給他們一片藍天,讓他們自由地飛翔,對學生內(nèi)心、學習能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雖然他們很幼稚,不一定有什么深奧的高層次的認識,只要扶植、鼓勵他們,學生的潛能就能被激發(fā)出來!
(作者單位:綏化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