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路
上崆峒山,要到達絕頂,通西臺,經(jīng)“一線天”抵雷聲峰,必須登“上天梯”。
我把“上天梯”說成神路。
一條378級石階從天垂落,或者從壁立的巖石直上碧空,兩側(cè)深峽邃壑,似乎“天梯”非鑿穿的石階,而是臨空懸掛,攀援其中,顛簸搖晃,既不能左顧右盼,又絕不敢向后看,然幽深,恍惚,目眩腿顫。此時此處行萬不能氣餒膽怯,要屏氣凝神聚力,一寸一步,一步一階,向上,向上。這是真正意義的攀登,身在攀,心在登,從峭巖絕壁上攀登上去,步步攀援,階階升高。上者,心中的“神”在張揚;裹足不前,不是氣力不足,而是“神”的靡敗。八旬老人揮汗拾級而爬,一些俊男靚女望“路”興嘆,他們心身處在兩種精神境界。
在“上天梯”登攀,幻中始覺真,混沌里漸見空靈,有神明指引,顯現(xiàn)“超我”的境遇。所謂“神”,就是步入意志、精神和情懷的神圣美妙之中。
“初唐四杰”的駱賓王有詩云:“沙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边@里寫登崆峒的維艱,也寫到“壯志”、“精誠”的神靈所至,氣勢浩然?!妒酚洝份d:“二十七年,黃帝西至崆峒,登雞頭?!睗h武帝三次登臨崆峒,拋政務(wù),辭隨從,筑陋室,臥白茅,含辛茹苦向廣成子求“至道”。廣成子講:“而欲問者,物之質(zhì)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p>
那么,什么是“至道”呢?我站在“上天梯”的“黃帝問道處”,良久思忖,陡峭的石階上,黃帝匍匐攀援,而后秦始皇、漢武帝也來登山,遠遠近近的志士仁人、百姓更是絡(luò)繹不絕,古往今來都在登“上天梯”,抵達崆峒圣境。他們?nèi)松G蠼?jīng)歷這樣的“神路”,“滌煩囂,怡神志”,而抑或是“風(fēng)雨以時,民人以和,意者山靈助我乎”,求“至道”而步“神路”,這是生命的體驗。
崆峒山上有副對聯(lián):“頭上無冠天作冠日月星斗,足下少履地為履社稷山川?!毕胂髩验煟貞巡┐?,名山生名對,名對狀名志。
還有副對聯(lián):“無意拈花是說法是非說法微笑已從這里悟,有心擊磬為行道為不行道知音還向個中求?!薄罢f法”要悟,“行道”要向“個中求”,那么“至道”就在“上天梯”中去“悟”,去“個中求”。
這就是神路的“神”之所在。
“上天梯”陡、險,但仍要登之攀之,下苦力立大志,這就是“神”;陡且險,登攀而到達勝境又為“神”。我們奮斗生年,走了很多曲折的路,前途并非光明;路,就是方向,大路朝天,其陡險總在“上”,但走上去結(jié)果錯了,就得走出回頭路。我們講“神路”,大到社會的路,小至人生的路,要走必由之路,達“至道”之路。
神 洞
崆峒山有神洞,這與其他名山不同。
洞,也就是黃土塬窯洞的延伸或擴展,大部分上穹下矩,背靠崖面,深入腹地,內(nèi)蘊地氣,外含天象,崆峒山神洞尤為別樣景況。
先說本名的崆峒洞,在主峰馬鬃山嶺太和宮無量祖師殿正中龕下,洞中為1米大,橢圓形,常年有氣流噴出,如驚蟄融水,似重陽云飄,通山上的玄鶴洞,又通陜西隴縣的龍門洞。傳說廣成子煉仙丹,涇河三龍王就在此洞往返運龍膽。它還通很多洞,幽深莫測,很早的崆峒山實際叫崆峒洞。
崆峒山是道教第一山,此是緣,也是因,人文自然的神妙契合,空空同同,大自然賦予其“天”,人而悟出其“道”。
抵達問道宮的香院,向東南方望去,但見東臺的懸崖絕壁上,乳白色的霧嶂里透現(xiàn)出一個烏亮的洞口,流光溢彩,斑斕異常。相傳廣成子煉丹修道成功,回天宮時,兩位玄鶴童子卻不愿離開崆峒山,留下守護這里的良辰美景。假如你敞開純潔美麗的心扉,就會有一對黑色的仙鶴從洞里飛出,雙雙比翼,翱翔于空谷廣宇,銜起一顆仙丹般的太陽,撒開吉祥的光芒,誰不熱淚盈眶,心潮澎湃,天下有仙境,胸中有“玄鶴洞”。
蜜蜂洞,在十萬溝面東南的崖頭,像搖籃掛在那里,隆隆如風(fēng)刮杏花,雨落禾苗。遠遠近近有人開荒種花植樹,便從洞里飛出一窩蜂降落他家中,帶去生活的甘甜。游覽崆峒能跋山涉水到十萬溝,山崖便會流下甘甜的蜂蜜,讓你品嘗。
還有極小的寸余的洞,在奇險的雷聲峰邊緣的巨石上,汩汩流溢清澈的泉水,是赤松子當年捧來的“天泉”,專洗治天下百姓的疾眼。試想,在海拔 2 000米以上山峰石巖上,怎么能天長日久地瀉一泓清流。
從飛仙閣再上數(shù)十步,就叫一根盤曲如龍狀的古棗樹擋住,后面有洞,稱棗龍洞,明代開鑿的“三教洞”,道儒釋家在一個洞里講學(xué)。講《道德經(jīng)》,講“克已復(fù)禮”,講釋迦佛,各各論理,三教對峙。然而在崆峒山洞里,共融一個天下,可謂幸哉。崆峒還有藏書洞,茶庵寺東南有石室,窄路匍匐可至,相傳過去藏有很多經(jīng)卷典籍。
崆峒山上有很多洞,入洞出洞,你就領(lǐng)悟到崆峒神之所在——人生的真諦——乃是空空同同。
神 鐘
傳說,崆峒山東南側(cè)的大陰山上有一座神鐘,圍徑50米,高80米,兀然站在山巔,不打自鳴,鐘聲響徹遐邇。
當天下有洪福降臨,神鐘高亢激越悠揚,宛然動聽,似鳥齊鳴,如馬喧騰,仿佛人在歡笑,樂震五洲;當天下遭遇災(zāi)禍,它低沉悲壯凄厲,沙啞難聞,像狼嗥虎吼鬼怪哭嚎,哀動四海。
昔日某春天,神鐘破曉轟鳴,白鶴祥云翩然齊飛,楓葉云霞燦然皆妍,先祖軒轅登山而來,抬目遠望,凝神聆聽,和風(fēng)中有鐘磬奏鳴,他甚喜此道教圣地,筑屋居住三月,向廣成子請教“至道”。從此,崆峒山鐘聲長鳴,上天梯處便留下圣跡——“黃帝問道處”,千百年人們絡(luò)繹不絕地來拜謁,樂此不疲。
后來到了漢代,匈奴進犯中原,攻克關(guān)中,逼近隴原,某天暮晚,鐘聲如雷炸于沉云,驚醒人們,迅速投入抗擊。鐘響一遍,天就落一遍雨,涇河就上漲一次浪,匈奴聞風(fēng)喪膽,倉皇遁退。
不知何時,神鐘消失了,有人說那時賊寇懼怕鐘聲敲響他們的喪曲,用炸藥轟炸,神鐘不翼而飛了。還有人講世事混沌,吉兇難辨,神鐘便入土而沒。但崆峒山下純樸的百姓仍能聽見鐘聲?!熬拧ひ话恕笔伦冇斜х娐曧懫?,共和國成立時歡樂鐘聲又一次奏鳴……
據(jù)說這神鐘是太上老君下凡所鑄,凡崆峒人無論走到天涯盡頭,都能聽到鐘聲。
無形而有聲,有聲中悟得無有的神,這是禪嗎?
我突然發(fā)覺,凝望中的崆峒山就是一座鐘,就是人們說的“神鐘”,山下涇河喧響,山上林濤怒吼,這難道不是鐘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