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胡漢和親”,人們自然會想起“昭君出塞”。然而,比王昭君更早,漢武帝時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而遠嫁烏孫,做出卓越貢獻的細君、解憂公主卻鮮為人知。
烏孫是公元前2~1世紀(jì)興起于我國西北部的一個游牧部落。原居于敦煌、祁連間,后被另一個鄰近的游牧民族月氏所攻,而遠徙到今伊犁河流域留居。烏孫人“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國中多馬,富人畜馬者多達四五千匹。烏孫先依附匈奴擊破月氏,其最高統(tǒng)治者昆莫勢力逐漸強大,遂脫離匈奴而獨立,有人口63萬,是西域36國中的強國。
漢武帝為“斷匈奴右臂”,派張騫多次出使西域。張騫建議武帝聯(lián)絡(luò)烏孫,厚贈禮帛,妻以公主,約為兄弟,以鉗制匈奴。元封六年(前105),昆莫以馬千匹聘細君公主為右夫人。
細君本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遠嫁時武帝派官宦、侍御者數(shù)百人相隨,沿途使人在馬上彈奏琵琶,以撫慰公主思念家鄉(xiāng)的愁緒。細君嫁到烏孫后,自治宮室居住,每年與昆莫僅能見一兩次面,平時置酒飲食,用錢帛厚贈昆莫左右的貴人。由于昆莫年老,語言不通,身處異邦的細君公主思鄉(xiāng)悲憤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一首凄婉動人的《悲秋歌》,常自吟唱:“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常思漢土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蔽涞勐犝f后,每隔一年就派使者帶著中原的帷帳、錦繡等物去慰問細君。昆莫年老,想讓公主改嫁給他的孫子岑陬,公主不從,上書給武帝,武帝讓她“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于是,細君又嫁給了岑陬。
昆莫死后?熏岑陬代立不久?熏細君去世,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岑陬。岑陬死后?熏其叔父大祿子翁歸靡即位?熏號肥王?熏解憂公主又嫁給了肥王。
烏孫在漢朝的幫助下,多次擊退了匈奴的侵擾和進攻。漢昭帝時,匈奴與車師進犯烏孫,解憂上書請求援救,適逢昭帝駕崩,宣帝即位,匈奴又大發(fā)兵侵奪屬于烏孫管轄的車延、惡師等地,掠取人民,逼索“烏孫公主”(即解憂),企圖破壞烏孫與漢王朝的友好關(guān)系。解憂公主與肥王再次上書求救,漢乃與烏孫聯(lián)兵20萬合擊匈奴。宣帝本始三年(前71)一戰(zhàn),給予匈奴侵擾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從此烏孫基本上擺脫了匈奴的威脅。
漢王朝與烏孫結(jié)親后,加強了中原與烏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并且把這種友好關(guān)系擴大到了西域其他各族。細君和解憂為漢王朝“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說我國歷史上最早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而獻身的女性當(dāng)屬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