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9日的《蘭州晚報》24版登了萬全琳、趙永勝同志題為《元室皇裔“黑虎趙”姓考》的文章。該文在追述被稱為“黑虎趙”的趙姓人家民族淵源和姓氏來歷時寫道:“黑虎趙姓乃烈祖也速該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溫一族也?!庇謱懙溃骸昂槲淙辏?370),明將徐達、李文忠奉命征北,將元朝殘余勢力壓縮在內(nèi)蒙、甘肅一隅。甘肅一支的元軍中有三狼濟王等元朝皇室九人奮力征戰(zhàn),怎奈兵敗如山倒,大勢已去,非人力而能挽回。于是,九人邊戰(zhàn)邊退,遂生棄甲歸田之意?!薄叭菨醯染湃颂又辆高h,其中二人流落吳家窯,三狼等七人涉靖遠紅羅山河南營門兒(即今營兒門),內(nèi)一人隱居張家坪(今平川區(qū)小水村),娶張媼為妻,遂以張姓為姓;一姓吳,隱居黃草灣(今平川區(qū)大壩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蘆子(今靖遠縣);一姓趙,隱居會寧黑虎岔”,后統(tǒng)稱為“黑虎趙”。這篇文章不僅再次引出了關于營兒門的話題,而且道出了營兒門馬氏家史研究中關于“七人七馬”傳說的故事梗概和人物歸宿,是營兒門馬氏民族淵源和姓氏來歷研究的重要補充,也是了解元末明初流落到靖遠、會寧、景泰、平川一帶一支元室皇裔命運和歸宿的重要線索。
營兒門在馬氏家史和命運中的地位,在營兒門馬氏各房家譜、族譜中早有定論。如馬氏二房保存的由該房十八世孫、清朝秀才馬鎮(zhèn)邦(字凌云)于清光緒十六年寫的《馬氏家譜》明確寫道:“太祖之始,本系前元國姓,兄弟二人名鐵禮棉、鐵禮秀,元末時由汴都而北遷,至紅羅以南渡,率水滸而走馬,向山曲以胥宇,住扎營兒門,為始托足之地,由斯易鐵為馬。”馬氏三房保存的由該房二十二世孫、民初儒學增廣生員周卿氏馬建基于中華民國六年撰修的《馬氏族譜》也寫道:“太祖之所自出,原屬元室苗裔。元德既衰,舉玉干金枝之盛,作瑣尾流離之子,由金臺而啟行,率水滸而走馬,自紅落(羅)以南渡,倚黃流為天塹,始駐營兒門以固圉,繼稅駕蘆塘城以開疆。”類似的記述在馬氏其他房頭的家譜、族譜中都可以找到。萬全琳、趙永勝二同志的文章又以趙姓、吳姓和張姓皇室后裔的經(jīng)歷拓寬和完善了對營兒門地位的認識,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營兒門對營兒門馬氏來說,是這個龐大家族的姓氏發(fā)祥地。因為馬氏各房家譜、族譜都確認,馬氏祖先正是在這里改姓漢姓并指“馬”為姓的。但對包括馬氏祖先在內(nèi)的“七人七馬”來說,營兒門則是關系他們生死存亡、轉(zhuǎn)危為安的“圣地”。馬氏譜牒和傳說都認為,“七人七馬”是在明洪武三年,沈兒峪(即今定西巉口車道峽)兵敗,“由金臺(即蘭州的王保保城)而啟行”,逃到紅羅山(即今靖遠縣北灣鄉(xiāng)寺兒灣石窟所在地)的。紅羅山口是絲綢之路上黃河古渡口之一。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河的緊急情況下,“七人七馬”以絕處逢生的膽識和勇氣,涉“流木”以渡(民間說是踩著浪柴過河的),甩掉了明軍的追趕。營兒門與紅羅渡口隔河相望,處于下游,當時黃河向南改道,水流直沖營兒門崖面。從紅羅渡口下水到南岸登陸,營兒門是第一個到達的岸口。它對“七人七馬”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倚黃流為天塹”,擋住了明軍的追趕,而且為他們提供了暫時喘息的機會和聚精會神、審時度勢,做出生死攸關的重大選擇的條件?,F(xiàn)在還沒有材料證明,營兒門之后“七人七馬”又聚首過。而他們所采取的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實行漢化,改姓漢姓等避禍求生的策略舉措,只能是在營兒門做出的。盡管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證明他們在營兒門曾開過什么會,形成過什么決議,做出過什么決斷,但我們完全有理由斷定,不管通過什么形式,他們對下一步如何選擇和安排自己的命運在營兒門時就達成或形成了某種共識。正是這種共識,影響和指導了他們在以后的歲月中一個一個毫無例外地都走上了實行漢化和與漢人結合的道路。營兒門在他們這次命運轉(zhuǎn)折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關于“七人七馬”,萬全琳和趙永勝同志的文章也補充了新的資料。馬氏家譜、族譜和傳說認為“七人七馬”中有王爺二人,丞相一個,駙馬一人,押糧官、武官各一人,還有隨從一人。后來這些人分別改姓為馬、吳、蘇、趙、武和楊。這與萬全琳、趙永勝二同志文提供的說法略有不同,少了改張姓的,多了改馬、蘇、武三姓的。吳、趙二姓以及趙為押糧官的說法,則完全一致。
關于改姓的緣由和來歷,萬趙二同志的文章根據(jù)《平川區(qū)志》和《趙氏家譜》的記載,介紹了改張、趙二姓的說法。文中說,內(nèi)一人,“娶張媼為妻,遂以張姓為姓”。又說:“隱居于此的昴空孫輩,只有改族換姓,說謊方能避免災難。無奈在官方問他們姓什么時,隨便答道姓百家姓里第一姓,從此便姓了趙。”馬氏家譜、族譜中的說法與此大同小異。如選擇馬姓是表達蒙古民族對馬的依戀和摯愛,選擇武姓是對自己曾在軍中所任職務的紀念等等。這些資料對研究這支“元室皇裔”的下落和命運,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營兒門及“七人七馬”的歷史不僅僅是趙、馬、吳、武等七家七姓的家史,而且是靖遠、會寧、景泰、平川(還涉及民勤、玉門)等縣市的地方史、民族史、姓氏史。研究這些歷史對增強民族團結,提高地方知名度,保護如蘭州的王保保城、靖遠的營兒門紅羅寺、會寧的黑虎岔等這樣一些重要的、為數(shù)不多的歷史遺址,會有重要的宣傳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