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隴東婚娶中,有一種“披紅”習俗,有的地方亦叫“掛紅”?!芭t”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進門前,為新郎搭披紅綾。舊時,紅綾一般為紅棉布,寬五寸左右,長一丈二尺。新時代,多為紅綢緞繡布被面折疊的條帶。在娶新娘的人馬未回來前,由總管安排好一桌酒菜,把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請到桌子前給新郎舉行披紅儀式。主持人說明請老小外家給新郎披紅的請語后,即令新郎給老小外家人作揖叩頭。在鞭炮聲與嗩吶鑼鼓聲中,老小外家人將自己帶來的紅綾披在新郎肩上。先由老外家人將紅綾斜披在新郎左肩上,再由小外家人將紅綾斜披在新郎右肩上。兩條紅綾的下端要挽住,以防溜掉。披紅時,主持人要唱《披紅歌》:
手拿紅綾長二丈,
雙手拿來披新郎。
一披你喜氣洋洋,
二披你地久天長,
三披你榮華富貴,
四披你金玉滿堂,
五披你五子登科,
六披你孝順爹娘,
七披你麒麟送子,
八披你八界安康,
九披你九九長壽,
十披你兒孫滿堂。
新姑娘,配新郎,
后輩兒孫狀元郎。
新郎披了紅,意思是結(jié)婚會紅火吉利。新郎如有三個外家,三個外家均要給披紅,左肩披二條,右肩披一條,披紅結(jié)束,總管要招呼老小外家喝酒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