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日本石川縣縣廳所在地金澤市已進入了梅雨季節(jié)。街道兩旁的紫陽花在細雨霏霏中綻放得愈加絢麗多姿。 “中國古文字起源展” 于6月25日在坐落于該市中心的石川縣立美術館開幕了。
這次展覽是由對外友協(xié)與日本北枝篆會、石川縣日中友協(xié)共同策劃的,它從漢字的發(fā)展歷史中,選取代表漢字起源及形成的甲骨文為主要內容,展出了甲骨文拓片、甲骨復制品、發(fā)掘照片資料以及中日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書法篆刻作品等,從書法篆刻藝術的角度介紹了我國燦爛悠久、極富美感的漢字文化,宣傳了甲骨文和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安陽殷墟。
石川縣是日本北陸地區(qū)有著濃郁文化特色的地方,保留了許多日本的傳統(tǒng)工藝,如聞名全國的“九谷燒”瓷器、“輪島涂”漆器、“加賀友禪”織藝等。這里還有許多喜愛中國古文字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們。這次展示中國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的展覽吸引了很多觀眾慕名前往,從6月25日至30日的展覽期間觀眾人數累計達數千人。石川縣日中友好協(xié)會會長金原博等出席了開幕式并剪彩。在日本北陸地區(qū)很有影響的北國新聞社等主要新聞媒體均給予了大量報道,并特意在展覽開幕之前作了一系列的專題介紹甲骨文和殷商時代的文化。此次展覽的日方主要策劃者、組織者北枝篆會會長北室南苑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展覽,探尋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古代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從而重拾我們現(xiàn)代人已經丟失了的許多珍貴的精神文化。”
開幕式后,隨展專家安陽師范學院李雪山教授在縣立美術館報告廳舉辦了題為“甲骨文字的世界”的學術講座,許多聽眾專程從外地趕來學習了解甲骨文知識,能夠容納200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李雪山教授在講座中說,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禮”和“戰(zhàn)”的時代,通過甲骨文我們才得以獲知當時的社會狀況,它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不僅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yī)藥等科學技術,所以甲骨文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現(xiàn)場氣氛熱烈,提問踴躍,中日雙方達到了很好的交流。
隨展團訪日期間,經常與熱心的日本朋友交流探討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關系,追溯文字傳入日本的歷史,并從其發(fā)展演變看中日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史。興致所至,日本書法家和中國專家都即席揮毫書寫中國各代書體,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漢字書法藝術。許多日本朋友表示:通過這次展覽才真正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今天仍能夠使用3300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漢字感到非常興奮,希望有機會能夠到漢字的故鄉(xiāng)、文明古國---中國親身感受燦爛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