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肥胖或超重者雖然體態(tài)臃腫,但他們走向死亡的步履卻比一般人可能更為輕盈。除了眾所周知的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關節(jié)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與肥胖有關外,現(xiàn)已確認,各類癌癥也將其作惡對象瞄準了肥胖者。也就是說,對于肥胖者,墓園之路幾乎條條暢通,這可不是聳人聽聞。
認為肥胖者易患癌癥的觀念過去只限于一些激素依賴性癌癥,如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這類癌癥的癌細胞生長依賴激素的滋養(yǎng),而肥胖者的脂肪多,脂肪可生成雌激素,能為這類癌細胞提供營養(yǎng),所以可引發(fā)或加速癌癥的發(fā)生。
然而,美國癌癥學會最近披露的一項為期16年、研究對象多達90萬人的大型研究證實,有多達10多種的癌癥發(fā)病與肥胖有關,如腸癌、食管癌、胰腺癌、腎癌,膽囊癌、卵巢癌、宮頸癌、肝癌、前列腺癌和多發(fā)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僅剩下少數(shù)幾種癌癥尚未發(fā)現(xiàn)與肥胖相關,它們是肺癌、膀胱癌、腦瘤和惡性黑色素瘤。不過,對于肺癌,研究人員分析認為,由于在調查時沒有將吸煙者與非吸煙者分開,而吸煙者一般都比較瘦,他們罹患和死于肺癌的概率也較常人高,所以肥胖者死于肺癌的概率就顯得相對小了。如果對不吸煙者進行獨立分析研究的話,肥胖者的這種“保護”作用就不再出現(xiàn),可能同樣容易罹患肺癌。
這項研究還顯示,體重指數(shù)(BMI》越高,死于各類癌癥的概率也越高。體重指數(shù)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例如一個體重62千克、身高1.62米的女性,她的體重指數(shù)為23.6。我國的體重指數(shù)標準是: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24即屬于肥胖。
當一位男性的體重指數(shù)介于25~30時,他死于肝癌的概率僅比體重正常男性高13%,但當體重指數(shù)升3530~35,概率將翻一番,為26%,體重指數(shù)達35~40,死亡概率升至為正常體重者的4.5倍。女性也一樣,隨著體重增加,女性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死亡率也逐漸攀升。總的說來;男、女性體重指數(shù)最高者死于各種癌癥的概率比體重正常者分別高52%和62%。
肥胖何故會引發(fā)各種癌癥?
這里有生物學因素。肥胖者的性激素、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內生激素水平都比較高,這些物質可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如雌激素可刺激乳癌細胞和子宮內膜癌細胞生長,這一點已被完全證實;另外,腹部脂肪多的人容易“燒心”,這是一種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由于食管長期受到胃酸的刺激,易誘發(fā)食管癌;肥胖者還容易患膽結石,所以膽囊癌的發(fā)病也較常人高。
還有生活方式問題。兒童期熱量攝人過高者與后來發(fā)生癌癥關系甚為密切。英國二項大型調查顯示,兒童期食物中每增加250卡熱量,到成年后患癌的概率將增加20%,所以兒童期保持正常體重,平衡飲食,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少吃快餐、甜點、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對他們的一生都意義重大。這不但減少了熱量攝人,而且可減少胰島素和其他生長因子的分泌,從而達到防癌的目的。另外,體力活動可加速熱量的消耗,減少血胰島素和一些生長因子的濃度,從而降低乳腺癌、大腸癌等的發(fā)病率。
總之,對于肥胖或超重者來說,平衡飲食、加強運動的目標,是要去除多余的脂肪,只有將體重降下來才能達到防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