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泉
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公里的蘭渚山下,史書記載紹興是我國植蘭最早的地方,漢代又曾在此設(shè)立驛亭,故稱蘭亭。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蘭亭集序》成書于此,該地遂為歷代書家朝圣之所。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偕同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為過修楔日會集蘭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曲水流觴”活動。他們列坐溪岸兩側(cè),將酒觴置于清溪之上,任其漂流,酒觴停留之處,此人即興賦詩,共成37首。王羲之將詩匯集,并乘興而作,寫下324字的序文,記下宴集的盛況及與會諸人的觀感,即《蘭亭集序》?!坝篮途拍辏瑲q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楔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得意之作,在這篇序文中,光是出現(xiàn)的二十多處“之”字,就個個矯健俊美,又各顯風(fēng)采,令人為之傾倒。據(jù)說王羲之后來又把此文重寫了多次,但都不及當時在蘭亭所寫的那一篇,因此成為傳世之寶。難怪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臨死之前留下遺詔,把它作為隨葬晶埋人自己的陵墓。對此,后人頗感惋惜,宋代大詩人陸游曾作詩感嘆道:“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fù)見?!惫屎笫浪鶄鞫际菤v代書法家的摹仿之作。
說起“曲水流觴”的來歷,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談起。上巳,是指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是我國民間一個祓除災(zāi)禍、祈降吉福的節(jié)日。古人認為,水和火都是至潔之物,可以消除一切疾病和災(zāi)難,因而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已有水濱祓楔之俗,朝廷中還指定專職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氣,使之清潔;禊,是修潔、凈身,祓禊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儀式。到了漢代,三月上巳確定為節(jié)日,每逢該日,富民都去水邊洗濯,不僅民間風(fēng)行,連帝王后妃也去臨水除垢,祓除不祥。后來,此俗又進一步發(fā)展,演變?yōu)榕R水宴賓。王羲之等人在蘭亭舉行的修楔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的內(nèi)容,故上巳賦詩之俗,由此而起,并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紹興,這種由“曲水流觴”活動帶來的詠詩飲酒的儒風(fēng)雅俗,一直盛傳不衰。直到今天,每逢夏歷三月初三,來自中外的書法家都要聚集蘭亭懷古續(xù)勝,舉行追仿修禊觴詠的蘭亭書會,潑墨揮毫,論文詠詩,紀念書圣王羲之。
現(xiàn)今的蘭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于歷史的變遷,亭址已非原地,但仍然是依山傍水,竹林掩映。這是一座幽雅別致的江南園林,穿過一條修竹夾道的石砌小徑,迎面出現(xiàn)一座引入注目的三角形碑亭,碑上刻著兩個筆力遒勁的赫然大字“鵝池”。傳說王羲之在寫這塊碑時,剛寫罷“鵝”字,忽聞天子圣旨下達,連忙擱筆接旨,其子王獻之順手續(xù)寫了一個“池”字。兩字風(fēng)格相近,但筆劃有別,“鵝”瘦“池”肥,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
亭畔一泓碧水,即為鵝池,幾只白鵝在池中悠然嬉游,不禁使人想起王羲之以字換鵝的故事。據(jù)傳,一日,王羲之見茂林修竹之間,有一群白鵝嬉戲水上,煞是可愛,打聽方知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聞其來意,故意要求他代寫經(jīng)文相換,王羲之欣然應(yīng)允。這本經(jīng)文即為聞名于世的《黃庭經(jīng)》。對此李白有詩云:“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背龅溆诖?。由于酷愛白鵝,王羲之常常將“鵝”字一筆揮成,意謂“我的鳥”,那么他為何如此喜愛白鵝呢?據(jù)說這與其鉆研書法有關(guān),他認為執(zhí)筆之時,食指應(yīng)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于筆端。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曾寫詩為此作解:“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人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p>
跨過鵝池上曲折的石橋,就來到“流觴亭”,其周圍有木雕長窗,外有走廊環(huán)繞,翹角飛檐,古色古香。亭內(nèi)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明代萬歷年間的石拓手卷《流觴曲水》圖,這軸近20米的長卷,有名人題跋,有《蘭亭》碑帖,還有唐代杰出的畫家李公麟所繪《蘭亭宴集圖》。畫中眾多人物姿態(tài)各異,有的舉杯暢飲,有的低頭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態(tài)畢露,無不描繪得惟妙惟肖。針對該卷的重要價值,宋代書法家米芾跋日:“右唐中書令褚遂良所拓晉右軍王羲之蘭亭宴集序,并諫議大夫柳公權(quán)得群賢詩,御史檢法李公麟裝圖,皆駙馬王晉卿家所藏,可謂三絕?!绷饔x亭前,有曲水疊石,相傳是王羲之等人流觴、飲酒、賦詩的地方。
流觴亭西側(cè)有“小蘭亭”,亭內(nèi)立石碑一方,鐫刻“蘭亭”二字,為清朝康熙皇帝所書。流觴亭的東側(cè),為右軍祠(王羲之曾任會稽內(nèi)史和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是園林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祠中景物無一不與翰墨有關(guān)。祠內(nèi)有一潭池水,名為“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即“墨華亭”。池兩側(cè)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題詠石刻多方,大多為歷代書法家臨摹這位書圣的遺墨。徜徉其間,瀏覽一下碑刻,頓覺這些摹仿之作尚且有如此精深的功力,王羲之本人書法更應(yīng)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了。而王羲之成為書圣,非一日之功,據(jù)說他勤練書法,經(jīng)常洗筆,年深日久,池水都被染黑,故后人將此池取名“墨池”。
流觴亭之后,便是久負盛名的蘭亭御碑,其質(zhì)地堅硬,氣勢雄偉,碑高6,8米,寬2.6米,厚0.4米,重達3萬6千余斤,是我國最大的古碑之一,四周及頂額、底部都雕有龍、風(fēng)、牡丹及祥云等圖案,雕刻精細,造型優(yōu)美。碑陽鐫刻著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碗口大的字體,灑脫酣暢;碑陰則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書寫的七律《蘭亭即事》遺墨。詩云:“向慕山陰鏡里行,清游得勝愜平生。風(fēng)華自昔稱佳地,觴詠于今紀勝名?!北磉_了這位遍游全國勝跡的皇帝對蘭亭的傾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