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常常聽到觀畫者脫口而出“有情趣”,心里喜滋滋頗有得意感。中國畫寫意講究筆情墨趣,也是其審美標準之一。筆如何會有情﹖墨怎樣能生趣﹖數(shù)十年的追情求趣,硯邊的點滴積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情趣理念和情趣造型——“爺孫情”系列。
情與趣是人的心理活動,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情,各式各樣的趣,這些情趣都會與生活中的各種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并通過各種外在的動態(tài)、表情表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本人最喜歡祖孫之間那些天真活潑、慈愛柔情及返老還童、幽默詼諧等種種真情的流露。這些純真無邪、樸素的情趣似給人帶來愉快的美酒,又似給人無窮回味的香茶。而把這些情趣融進筆墨化為繪畫形象卻并非容易之事。
筆墨,一是指中國畫造型的工具與材料其中包括紙張;二是指中國畫特有的形式語言。中國畫發(fā)展到現(xiàn)在,筆墨、紙張品種越來越多,但畫家們只會選擇幾種適合自己畫風的稱心聽話的筆墨、紙張。而用筆墨紙產(chǎn)生出來的筆墨卻千變?nèi)f化,豐富無比。但筆墨僅是造型的材料,它不能孤立的存在,它們總是要與被描繪的對象融化在一起,因而筆中有情,墨中生趣是一個如何用筆墨去塑造有情有趣的形象和用筆墨組織出情趣的研究課題。
捕捉住有情趣的生動形象并轉化為畫面形象,首先需要觀察。憑自己的經(jīng)驗,觀察包含:觀察心態(tài)、觀察目的、比較觀察的方法。如:“看好笑”。這是常見的心態(tài),又是一種情感的色彩,其還有趣味搭配。有了這種心態(tài)觀察的目的就是看那些有趣好笑的形象,不以純美為標準,而是以滑稽幽默為范圍,再通過比較去發(fā)現(xiàn)可笑的特點。一般來說,可笑之處在于“丑”或“出一些格”,生活中的“丑”本身是一種自然形態(tài)或是無拘無束的天真,如:朝天鼻,八字腳,歪戴的帽子等。生活中的“趣”有時是自然的流露,有些是人們刻意的出格。人是社會的人,其行為表現(xiàn)都有一定的格式規(guī)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人是向往自由的,往往在特殊的環(huán)境氣氛中突破框框,出些格。生活中,老人小孩子的出格有區(qū)別又相似。小孩年幼無知,天真爛漫,頭腦中“沒大沒小”,無意中不規(guī)范的行為引人發(fā)笑;而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認準了高興就是福,有意與小孩打成一片,而成為“老不入調”、“十三點”這些不雅聽的“罵人話”往往是生活中的贊賞,歡笑的“總結”。人的有趣表現(xiàn)是由人的幽默心態(tài)造成。幽默滑稽的情趣是人們的需要,是生活的調料,是不可缺少的色彩。通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把握生活中的趣味,然后才能進入畫面。畫面不是一面鏡子把生活倒映在其中,還需要有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
一幅畫中的情趣是由各種內(nèi)容組織出來的,其中對比是最基本的組織方法。本人取生活中的“爺孫情”,其中就有看中畫面的對比因素,能出彩能生趣的道理。老人與小孩子除了年齡不同外,從其體量上比有大有小,從形象上比有“丑”有“美”,從質感上比有粗糙有細膩,從動態(tài)上比小孩靈活老人滯緩,形成了相互對比,相互襯托,產(chǎn)生趣味。情節(jié)又是畫面有趣的關鍵。情節(jié)有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選擇哪個部分需要反復推敲,這就是情節(jié)設計。一般來說,哪部分矛盾沖突強烈,或違反常規(guī)就會產(chǎn)生趣味。如:“爺孫下棋”是本人常畫的題材,下棋可以從擺放棋子開始,到中途“廝殺”再到“將軍”論勝負結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想象人物的各種表情、動態(tài),這就要求畫者必須有生活的積累。按常規(guī),毫無疑問老勝幼,但往往生活中老人有意讓小孩,變成小孩勝老人的喜劇結果。過程中也會有悔棋耍賴,裝瘋賣傻,或出奇招忘形得意,或“遇險”沉思,這些內(nèi)容可以給小孩子也可以給老人,以產(chǎn)生趣味為目的。
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科學的人體結構和比例,要把生活中的形象轉化為畫面中有情趣的形象,違反比例規(guī)律,改變?nèi)宋锏男螤畈糠痔卣鬟M行夸張變形是有效的手段。如:夸大人物的頭部比例,把人物變成“大頭娃娃”、“大臉老頭”,大臉盤再與芝麻小眼匹配,有意與生活的原形拉大距離來塑造一個滑稽有趣的形象。人的可動部分都有一個度,有意過度,把生活中的不可能在畫面上體現(xiàn)出可能,也是一個手段。還有把生活中某一種形象投射到人物身上,按其形狀或動態(tài)發(fā)展。又如:生活中人們常用語言來作夸張,什么“大餅臉”、“絲瓜頭”?!按羧裟倦u”,“象只猴子”等是同樣的意思,這又是畫面的一種手段。
寫意中國畫的造型用筆墨來完成,因筆墨語言的特殊性,作畫方法無法逼真再現(xiàn)對象,只能在似與不似之間游戲。一筆代表一只眼睛,兩筆代表一張嘴。似與不似并沒有影響觀畫者接受其信息,反而促使其參與其中,進行猜想,聯(lián)想,并欣賞和咀嚼筆墨恰到好處的味道,一條細線傳達了充滿笑意的細縫眼之意與形象。一提一按一轉彎,筆墨粗細深淺畫出露牙的微笑,筆墨中的象又不象就是一種情趣。筆墨雖為造型服務,但其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審美價值,筆墨中的趣味是美的一個部分,其與“老辣”、“折釵股”、“屋漏痕”還是有區(qū)別的。其味在于枯濕濃淡,線的疏密長短組織上,其對比的比例數(shù)量、面積與性質的強烈程度的形式變化及特殊的材料特殊的用筆產(chǎn)生的特殊的效果。如:撒金宣紙上結邊的水跡,就是非常有趣的特殊筆墨。
中國畫以線造型為特征,線能記錄速度。一條線用多少時間完成雖很難判斷,但能明確反映快慢。人的情緒是一種運動樣式,其快其慢同樣能用線來記錄,不同的情緒與不同的速度的線條可以有謀而合,讓線來承載情緒的變化,歡快、沉思、舒暢、懶散,由線來產(chǎn)生。為此,在塑造一個有情趣的形象的同時要注意線在其中的作用,通過結合讓情緒溢出畫面。當然,筆中情還有線的組織作用,線的“質感”作用等等。
筆墨中要有情有趣,還不能忘了作畫過程中自身情緒與作畫時的心態(tài)。本人拿筆作畫是平日里最高興的事,尤其畫“爺孫情”,自己會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與畫中人共歡樂,或興奮或著急,筆中會流露各種有趣的動態(tài)表情,不亦樂乎。
繪畫中的奧妙只能意會,很難言表,各人都有各人的體會,在此僅作畫畫心得交流。
唐丁華 1958年生于無錫,1982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受教于方增先、吳山明、劉國輝等先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美術大展并獲獎,《江蘇畫刊》、《書與畫》等專業(yè)刊物發(fā)表并介紹其作品。1989年入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1990年入編《中國美術家數(shù)據(jù)庫》,1992年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國畫《玄奘西行》刊入《1978-1998中國美術選集》。
現(xiàn)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無錫市國畫院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