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新規(guī)則》,里克·喀什著,音正權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這書的作者——老資格企業(yè)咨詢家,其實是在論證經(jīng)濟學的一個古老信仰——從長期看,你需要什么,你就生產(chǎn)什么。當然,老的信仰甚至常常被經(jīng)濟學家自己忘記。這里討論的“新規(guī)則”,即需求導向的六條規(guī)則,對那些依然相信政府有能力“管理”需求的經(jīng)濟學家來說,這本書算是提供了一個說服力足夠強的“反例”。
《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羅伯特·賴特著,李淑王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寫了整個經(jīng)濟學的博弈論,不僅是幫助我們理解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工具,而且是一部分倫理學家用來解釋倫理行為的工具。這本書的作者,以通俗語言轉述了他從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的著作中學來的博弈理論,試圖論證我們這個危機重重的世界的前途,如果這前途上還有一線光明的話,必定寄托在我們?nèi)祟悘摹傲愫筒┺摹闭{(diào)整到“非零和博弈”的能力上。我們生活態(tài)度的這一根本性轉變,被賴特叫做“人類命運的邏輯”。
《清晨》,讓-雅克·桑貝著,秋杉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桑貝的漫畫,以場面宏大為特色,描繪和嘲諷的,大多是知識分子的典型生活場景與心理活動。故而,桑貝的幽默,可以叫做“宏大場景的小布爾喬亞幽默”。幽默是一種反省,于是,讀桑貝的繪本意味著對“小資人生”的反省。
《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巴巴拉·明托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所謂“金字塔”原理,特指明托所論的“自上而下”地表達我們思想的方式。自從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來,學界公認,文字表達不清楚不再僅僅是作者文字能力的問題,而且是作者思維能力的問題。貝克爾曾回憶,他的老師斯蒂格勒不斷提醒他:表達的不清晰,就意味著思考的不清晰。當然,我必須指出另一方面的可能:思考的任務如果太沉重,以致我們有限的理性能力難以清晰地理解我們所思考的事情,那么文字的不清晰也就意味著沉重的思考了。典型的例子,當然是哈耶克的思考與表達。
《家·天堂·火車站》,瑪吉·杰克遜著,王鑫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家”,它還是我們的家嗎?現(xiàn)代技術正迅速地使我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緊密糾纏在一起,不論后者是多么重要?!盎丶摇保呀?jīng)成了我們生活中最奢侈的愿望。這本書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提醒我們關于“家”的事情。開篇提出的問題是“在未來的房子里,還會有家庭生活嗎?”守望著人類的“家庭”,作者以日記的方式結尾:“……我再也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看待我的辦公桌、晚餐時光、餐桌、筆記本電腦和孩子們上床睡覺的時間?!议_始思考我的家庭生活。在寫這些日記和這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我從未認真關注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