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4日夜晚,穆青在總編室值班。國內部送來一條消息,是北京分社記者發(fā)來的會議新聞,報道北京市委舉行常委擴大會議的情況,2400多字。穆青看到了文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北京市委認為1976年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悼念周恩來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的行動是正當?shù)摹⒏锩?。穆青眼睛驀然一亮,心中一陣驚喜和顫動,這不是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嗎?他以政治家的敏銳,犀利地捕捉住這一重大新聞。他立即拿起電話,給正在京西賓館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社長曾濤同志通報這件事,提出突出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內容。
這正是國內部的同志和北京分社記者周鴻書所企盼的。他們也有同樣的想法。但沒有正式文件,連北京市委審稿的領導也不敢吐口表態(tài)。他們就來請示穆青。
穆青十分清楚當前的形勢。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人還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有的領導人仍認定天安門事件為反革命性質。中央還沒有正式文件為天安門事件平反,新華社要觸及這個敏感點,非同小可。但他更洞悉全國人民的感情。撥亂反正,早已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歷史必須恢復它本來的面目。
穆青與曾濤商量后,曾濤全力支持這一想法,于是,穆青便指示國內部認真修改稿子,重點是突出這一重大事件。
當時國內部主任杜導正、副主任李峰、值班室主任舒人、政治編輯室莊重,一起討論稿子的寫法。當天的《北京日報》發(fā)了8000多字的會議消息,這個重大新聞被埋在二版不引人注目。新華社的秀才們把其他內容統(tǒng)統(tǒng)舍棄,單將這條消息抽出來,字斟句酌,連標點在內僅用了200多字,并加上了這樣一個標題:《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是革命行動》。
穆青又經過認真反復地推敲,修改了導語。題目定為《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事件是行動\"似乎在語法上不大通,但用在題目上既標明了天門安事件,又說明是革命行動,只要能明確表達思想也就行了。他又反復看了幾遍,深深舒了一口氣,然后平靜地說:\"就這樣發(fā)吧。\"
周鴻書心中一喜,又有點不踏實,問:\"還送審嗎?\"
穆青思索了一下,依然平靜地說:\"不用了!\"
其實穆青正捏著一把汗。他何嘗不為此事費盡心思?如若送北京市委審,肯定沉底;如此重大問題得送中央審,那又是夜長夢多,會喪失這一最好的時機。因此,他已決心負起這個政治責任。雖然明知這樣會有風險,但他既和曾濤一起拍的板,他們都有最壞的思想準備。就在最后發(fā)稿時,曾濤還從京西賓館打來電話:\"如果這條消息闖了禍,要坐牢、要殺頭,咱們一起去!\"
11月15日夜,新華社以《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的醒目標題,向全國和全世界播發(fā)了這一消息。
消息說,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舉行的常委擴大會議上宣布,1976年清明節(jié)廣大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對于因此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復名譽……
這則只有239個字的消息,像一石激起巨浪,在國內外產生強烈的反響,得到群眾最廣泛最熱烈的擁護。被顛倒了的歷史終于顛倒了過來。它標志著中國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