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鮮栗羹是最具杭州地方特色的甜羹。此羹用西湖桂花、西湖桂花栗子、西湖藕粉三種杭州特產(chǎn)合三為一制成,其中桂花素有“獨占三秋壓眾芳”之譽(yù),又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之美名。桂花還是杭州市花。說起桂花的歷史,《西湖游覽志余》一書記載“起自唐時”,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的名句;北宋宋慈云的“月桂詩序”更有聲有色地介紹了北宋仁宗天圣年間一次天竺桂子飄落的軼事:“天圣丁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濃華,云無纖跡,靈隱寺殿堂左右,天降靈實,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白者、黃者、黑者,殼如芡實,味辛,識者曰‘此月桂子也’,拾以封呈。好事者余播種林下,越數(shù)月,移植白猿峰,凡二十五株,遂改回軒亭為月桂亭?!庇郑皬埦繛殄X唐令,夜宿月輪山寺(即六和塔所在之寺),僧報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紛如煙霧,回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則桂子之落 ,往往有之,但人不識耳……”其實,這不過是山野野桂樹雌株之果實隨風(fēng)飄蕩散落而已。到北宋仁宗景礻右年間,柳永在《望海潮》一詞中,寫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后,杭州的桂花便大出名氣了。
杭州人將桂花燒入甜粥之中,可能最早的為靈隱、天竺的僧人。至于桂花鮮栗羹這一款美味甜品的產(chǎn)生,則就較遲了,約出現(xiàn)于民國后期,地點則為西湖南線的滿覺隴。該處山野原生有大量桂樹,而桂花林中雜出一些栗樹,年長月久,不知是長期薰陶,還是受環(huán)境影響變異,這里樹上結(jié)的栗子,均帶有桂花香味。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為使游客在飽賞桂花美景之余,滿足口腹之需,便以自家漬制的糖桂花制成桂花栗子羹饗客,以在賞桂季節(jié)賺取一點零花錢用。由于這種甜點做好后,栗片酥香,藕羹甜潤,糖桂花芬芳,因此很受游客與市民青睞,名氣越來越大,遂成杭州名點。
這一杭城的民間小吃,后又經(jīng)名師的精心加工,更具地方特色,到解放后便逐步名躍甜羹之首,成為杭州的第一甜羹。筆者曾幾度品嘗此一佳點,味美誘人的當(dāng)數(shù)西子湖畔中華大酒家的出品。據(jù)說,該酒家有一位丁灶土師傅,擅長制作中點,多次獲獎,故獻(xiàn)饗食家的桂花鮮栗羹自是不同凡響。有幸的是,狗年是中秋之日,筆者蒙邀有緣得以品嘗,一沾唇齒,細(xì)嫩滑潤,余香滿口,至今齒舌之間仿佛還彌散著此羹的甜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