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研究的是博弈各方(決策主體)之間發(fā)生有直接相互作用時的對策、選擇及均衡問題,換句話說它主要研究理性個人之間的相互沖突(對抗,競爭)與合作。博棄論依當事人是否達到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強調團體理性、效率、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強調個人理性,個人最優(yōu)決策,其結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無(低)效率的。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局中人(參入者)、戰(zhàn)略、支付函數(shù),這是描述你博弈所需要的最少三要素。行動、信息將三要素聯(lián)系在一起,局中人、行動和結果統(tǒng)稱為博弈規(guī)則。博弈按局中人對其他局中人的特征、戰(zhàn)略空間及支付函數(shù)的知識,可以劃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引起了會計博弈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雙方對相關信息占有的不對稱,即對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在效用最大化的目標驅使下,有信息優(yōu)勢的一方便會利用信息使自己獲利,而處于劣勢的一方則會采取各種手段去換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為更為科學、合理的“利己”決策。在這一信息搜集和利用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局中人)所采取的行動方案不僅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還要考慮到其他局中人可能采取的決策,這便是一個博弈過程。
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債權人、所有者(股東)、投資者(潛在)、經營者、供應商等。他們作為局中人均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fā),對會計信息的關注有所側重。其具體情況是:
政府部門由于肩負著宏觀經濟管理的職能,會更關心有關稅收、公司長期發(fā)展能力、產業(yè)結構、社會經濟協(xié)調安全等方面的會計信息。
債權人若處于其資財安全的考慮,必然更為關注會計信息中有關公司資本結構、資產流動性、信息能力等指標。
所有者為了自身的權益,會從公司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能力、發(fā)展能力等角度關注公司的會計信息,并以此作為自己評價投資成果、進行合理投資決策的依據(jù)。
公司經營者為了實現(xiàn)自身效用(如薪金、獎金、榮譽、地位、閑暇、在職消費等)的最大化,關注公司的贏利能力、費用水平和有關薪金報酬等方面的會計信息。
供應商與公司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必然關心公司償債能力、獲利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Φ确矫娴男畔ⅰ?/p>
可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各不相同,而會計信息本身又是不完全透明的、不對稱的,這必然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與提供者之間有一定的沖突與對抗,從而產生博弈。
會計博弈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會計信息是通過經營者提供的。經營者具有信息優(yōu)勢,而其它的會計信息使用者都處于信息劣勢。從而形成了主要存在于經營者與所有者及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博弈。
1、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會計合作博弈。在委托代理制下,經營者與所有者作為交易(代理)雙方,由于對會計信息占有的不對稱,導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別發(fā)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逆向選擇”是委托代理雙方在交易達成前進行博弈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經常發(fā)生的一個問題。作為“內部人”的公司經營者知道自己的態(tài)度和能力,并能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自身的經營業(yè)績作出正確客觀的評價,而作為“外部人”的公司所有者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過程,只能通過經營者提供的會計信息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由于博弈雙方信息占有不對稱,所有者不可能對公司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獲利能力、未來發(fā)展前景等重大問題作出可靠的判斷,也無法與“局外”經營者作比較,只能按照類似公司的平均業(yè)績來選定經營者。當存在兼并市場和經理市場時,經營者為了避免公司被兼并或自身被經理人市場所淘汰而尋機粉飾財務報表,夸大經營業(yè)績。這樣做的結果,所有公司的平均業(yè)績上浮,會計信息質量下降。那些經營業(yè)績良好如實提供完整會計信息的經營者,很可能因為帳面業(yè)績低于平均值反而遭到解雇;而經營業(yè)績差但提供經過粉飾“加工”的會計信息的公司經營者,其帳面業(yè)績很可能高于平均業(yè)績而得以繼續(xù)留在經理人市場。這便產生了類似于貨幣史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即逆向選擇問題。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劣質會計信息驅逐優(yōu)質會計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平均質量下降。
“道德風險”是指經營者知道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的利益謀劃和決策,但所有者卻因不可觀察、證實,或因成本太高難以接受而不知道。因此,交易達成后,在履行契約的過程中,經營者就利用占有的會計信息優(yōu)勢進行“尋租”、“敗德”,實行“內部人控制”。經營者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會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作出不利于所有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敗德”行為。
2、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合計非合作博弈。對于投資者而言,為了使其投資效果最大化,總是希望獲得更為詳細且可靠的會計信息,從而使其對公司價值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以進行合理的交易決策。而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經營者,有時可能會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公司的某些會計信息。其主要原因有:(1)為了輕易獲得投資、貸款而粉飾財務報表,美化公司形象;(2)公司經營者為了自己留有一定的管理余地,而不愿披露其采用的會計政策,以便操縱公司的利潤;(3)公司不愿披露涉及公司商業(yè)機密的信息,以免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4)根據(jù)成本——收益原則,只有某項信息披露收益大而披露成本時,公司才愿意披露此會計信息。因而,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策時,就要考慮公司歪曲披露會計信息的可能性,而公司在公開信息時,也要估測到投資者在此信息公開后作出的反應及對策,由于這種博弈的雙方——投資者與公司經營者之間沒有一定的約束性契約,因而是一種非合作博弈。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對職業(yè)經理階層進行聲譽評價。建立一個經理人市場,設定聲譽等級,由機關機構定期對其業(yè)績、行為進行考核,評定其聲譽等級,記錄在案。對不良經理人及時公布,迫使經營者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謀求長期利益,使經營者不再為短期利益而提供失真會計信息,從而提高信息質量。
2、加大對經營者造假處罰的力度,降低經營者的預期風險收益。根據(jù)經濟學關于經營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限理性經紀人”的假設,其行為必定遵循成本——收益原則。獲得風險收益是經營者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有效措施。這就要求加強會計監(jiān)督,提高審計質量,使經營者造假受罰的風險增加,同時加大處罰力度,降低經營者預期風險的凈收益。
3、改革會計人員管理機制。目前公司的會計人員人事關系和經濟關系都依附于企業(yè),不利于充分發(fā)揮會計人員的監(jiān)督職能。為了使會計人員的利益從根本上得到保證,可實行對主要會計人員委派制度,使會計人員不受制于公司經營者,從而有利于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內部加強監(jiān)督。
4、加大對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的貫徹力度。對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經營者應讓其既承擔法律責任,又承擔行政責任,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不僅要對法人處罰,還要加大對有關直接責任人的處罰。與此同時,有關審查部門也要承擔連帶責任,嚴格對社會監(jiān)督部門的處罰力度。
(作者單位: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