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0年代以來,隨著北京政府對外開放大門,大量的資本和制造商首先從香港,隨后是臺灣流入中國南部沿海地區(qū),大中華這一概念就開始被人們使用。
在過去一年中,由于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個經濟體的工業(yè)統(tǒng)一加快進行,并延伸到中國大陸內地。對曾經被視為戰(zhàn)略工業(yè)的半導體、石油和銀行等行業(yè)投資的政治壁壘正在瓦解,基礎設施系統(tǒng)在融合,而且香港和北京官員已經開始在管理上進行合作。
在1997年,中國大陸才剛剛開始減少國有經濟的重要性,現在,中國大陸經濟發(fā)展中的市場成分則越來越大,并且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大陸和臺灣之間的這種聚合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例如,
——在過去兩年中,正式居住在大陸的臺灣人士已經從30萬猛增到50萬,而據一些估計,實際數目可能還要高,數千臺灣學生前往大陸而不是美國的大學就讀。
——今年,大陸已經取代美國而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在未來一兩年中,如果大陸和臺灣之間實現直接三通,兩岸貿易將進一步增長。
——大陸已經取代臺灣成為全球第三大信息技術產品生產地,但是控制大陸70%信息產品的臺灣公司是大陸在信息產品發(fā)展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個人計算機、液晶顯示方面大陸也已經超過臺灣。自從2001年以來,大陸個人計算機產量中臺灣公司的份額已經從4%上升到30%。
——香港作為中國大陸的國際資本窗口的作用在繼續(xù)增長,中國銀行選擇在香港第一次上市,而不是在紐約。
大中華作為全球出口國的影響力已經被全球感覺到。據世界銀行估計,在過去短短的4年中,大中華在全球的出口份額已經從6.9%上升到9.6%,這一數字已經超過日本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
到2007年,大中華在全球出口的份額將增長到13.7%。據高盛估計,屆時,隨著中國大陸和臺灣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協(xié)議開放市場,兩地的進出口總額將超過2萬億美元——并且不包括兩地間的貿易,這一規(guī)模將是日本進出口規(guī)模的2倍,是美國進出口規(guī)模的2/3。
世界銀行估計,在未來5年中,按中國大陸和臺灣的購買力計算——兩地的總GDP——將達到12萬億,從而將超過歐盟,這一規(guī)模將差不多是日本的3倍,香港、大陸和臺灣股市的市值將接近東京股市市值的2.1萬億。
前些年,香港人士來往于大陸和香港之間——他們到設立在大陸的工廠上班,但是沒有人愿意住在大陸,現在,香港人成群地前往大陸尋找就業(yè)機會。
香港和臺灣的人才是大陸維持年增長率7%的關鍵因素之一。臺灣和大陸都將從兩岸的充分合作中受益。美國GeorgeMason大學的一位經濟學家說,如果臺灣取消妨礙兩岸直接貿易的障礙,到2011年,兩岸的經濟增長率都將各自增加3個百分點,而且兩岸將每年多出口100億美元。
而對于大陸來說,香港最關鍵的作用可能是,香港是大中華的華爾街。
香港金融市場是亞洲最完善、管理最好的市場之一,中國銀行正在利用它在香港的分支進行銀行管理改革方面的試驗,中國工商銀行也已經在香港設立了分支。
雖然存在一些問題,香港、臺灣和大陸的聚合讓人感到的更多的是鼓舞。隨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香港和大陸人一起生活、工作和學習,他們將越來越愿意將自己視為一個整體,而這一看法已經在前往大陸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中體現出來。
臺灣出生的一位28歲的學生在大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他說,他來到大陸而不是去美國學習是因為他認為,大陸的前景更好。他稱,他的大部分臺灣同學都這么認為,“沒有大陸,臺灣的經濟將不會有前途?!?/p>
而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了香港和臺灣,大陸的未來也更好——而這一前景將由香港、臺灣和大陸三地的人才共同努力而形成。
原載《商業(yè)周刊》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