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喻大翔先生發(fā)表《散文觀念更新談》,1989年他出版《臺港散文選真》,1993年他出版《中華散文選篇賞析辭典》,同年發(fā)表《世界華文散文綜論》。1997年喻大翔先生任常務(wù)副主編的《中國散文大辭典》面世,1999年他撰寫的博土論文《用生命擁抱文化——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文化精神》在華中師范大學通過。2000年喻大翔博士出版《兩岸四地百年散文縱橫論》,兩年后,喻大翔教授出版了《用生命擁抱文化》這本由博士論文增益修訂而成的書。
大翔兄擁抱了散文評論近20年。從華中師大到海南師院,武漢的沉雄,海口的柔麗,日光月耀,春秋代序,他修成了這本大書,他煉成了這把利劍。
1999年5月,我有幸在武漢的華師校園參與論文答辯會。華師論劍,我這個考試委員雖然不敢夸耀觀過千劍,卻實實在在認為此器不凡,大翔兄磨煉得到了佳績。為了“武功”更精更純,三年來他繼續(xù)治文,以致視力下降、頸椎染疾,而他的學術(shù)生命進一步得到提升?!队蒙鼡肀幕肥菑乃f的“幸福的疲憊”中得來的。
20年磨一劍,20年著一書。大翔兄以惟精惟一的學術(shù)專注觀察、研究“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這文山字海。著作等身是20世紀多少作家的特色,而從周樹入、周作人到余光中、余秋雨,從梁啟超到梁實秋到梁錫華等數(shù)以百計的作家,都是大翔兄解讀甚至解構(gòu)的對象。大翔兄如一只大鳥,高翔低飛于文山字海之上,他又變?yōu)殡p足動物,攀登上山,或為有鰭魚類,沉潛下海,遠觀之,近察之,為了窺探這些能文之士的奧秘,然后為我們寫成報告。
大翔兄尋幽探勝,但他不只是個印象式批評家,只求記述游賞的心得。他這只大鳥無疑是一艘先進的太空船,裝備了種種儀器,調(diào)校了種種角度,以作全方位的探測和記錄。書中“三圈”、“四維”、“四層”、“四要素”等,構(gòu)成了大翔兄探研“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坐標。他具有繪制宏圖的雄心,因為這近20年的醞釀、磨煉、凝鑄,這個宏圖繪成了。在文論界,我們習慣于訴說散文理論落后于詩論、小說論,又說中國文論沒有在世界文論界發(fā)出聲音(曹順慶說的患了“失語癥”)。我要清楚地指出:喻大翔教授這本大書,除了具有實際批評的績效之外,已為學者散文理論建構(gòu)了一座華廈。這本書的特色,有下面各點:
1.何謂學者,何謂散文,何謂學者散文,以至散文的各種類型等,都有明晰的界定,足見作者建立科學性論述的用心。
2.本書側(cè)重于文化精神的分析,也兼及“意象營造”的藝術(shù)性探討,對“文本意象”與“深層心理”的探討尤為精到。周作人、郁達夫內(nèi)心的苦處,都因大翔兄的解讀而浮現(xiàn)。
3.魯迅、周作人是“經(jīng)典”散文家,余光中、余秋雨是長銷、暢銷的大家或名家,董橋是一度“一定要讀”的新貴。本書對這些學者散文家的論述順理而成章,篇幅相當長。梁錫華、金耀基、李元洛、黃國彬、潘銘桑等,不屬上述范疇,而大翔兄慧眼識文雄,對其作品剖情析采,可見他具備批評家的膽識,與守成追風之輩不同。
4.書名與“文化精神”相關(guān),大翔兄對學者散文的現(xiàn)代理性精神非常關(guān)注。中國是散文大國,在諸種文體中,散文身居上位,言志載道向來是散文的一大功能。大翔兄從現(xiàn)代理性精神出發(fā),表揚學者散文的文化品味。政治與世局,對若干散文家構(gòu)成重大威脅,但仍有錚錚、諤諤之士,以曲筆表心聲,如鄧拓等。大翔兄鉤沉探微,發(fā)潛德之幽光,他這一舉措,也正是土、學者、知識分子之為土、學者、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讀過《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他所撰“編前小語”的人,當知道他有時拍案而起,對學術(shù)文化的不肖者口誅筆伐。
5.大翔兄研讀20年,宏觀兩岸四地數(shù)以百計的散文家的作品,而成其散文理論的華廈大樓。他也細察微觀,辨認厘毫(第四章對一位作家散文篇章用典密度的統(tǒng)計,就是一個例子)。書中勝義佳見處處,實難一一列舉?!段男牡颀垺肥俏覈恼摰奶┥奖倍?,被譽為“體大慮周”,大翔兄在“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這個課題的論述,也力求“體大慮周”,而我認為他已接近這個境界了。
6.大翔兄論述時,架構(gòu)完整,分類鮮明。不過,他深知分類不能絕對,因此在區(qū)別散文的體裁時,有“兼類型”之設(shè),甚為明智。在比較學者散文與非學者散文時,他舉出巴金和梁曉聲的作品,作為非學者散文的實例,甚具說服力。(然而,“學者散文家”與“非學者散文家”之間,是否能劃清界限呢?兩種不同類的散文,又是否讀者一讀而立辨呢?順便一提,本書重點 (下轉(zhuǎn)第72頁)(上接第69頁)析評和非重點析評的作家已極多,甚至可夸張地說數(shù)量多于恒河沙數(shù)。然而,如四川的流沙河,是數(shù)漏的一位名家;如香港的岑逸飛,是大翔兄高翔低飛時逸出了視野的。不過,我這樣的求全責備,是太苛刻了。)
7.大翔兄本身是位學者散文家,其散文集《朋友與情人》出版于1993年。原為博士論文的這本書,自然是理性研究的成果,撰寫時用的是知性筆調(diào)。不過,有時他也讓感性出現(xiàn),采筆顯露其文藻,如第一章論述某些散文時他寫道:“有些趨時附勢的散文作品,當理性的太陽與長風曬干或吹走那些落在文本中的時代浮漚,要么精華所剩無幾,要么整個兒都隨風而去了?!?/p>
8當代的中國批評家,時勢所趨,難免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多種名詞搬來弄去,像羅列珍奇一樣,所謂“多名弄羅奇”(term閘。IogV)掛帥是也。崇洋敬西的學院派尤其如此。大翔兄未能一空依傍,但相當不趕時髦。他頗能努力“自鑄偉詞”,且繪制圖表以助說明,難得的是所鑄所繪,都不佶屈聱牙,或標新立異。
多年前,王蒙提出“作家學者化”的主張,與相距千多載之遙的劉勰“積學以儲寶”論互相呼應(yīng)。散文不以“學者”、“非學者”來分優(yōu)劣,然而,兩種散文中,前者自然是較難得的一種。大翔兄對百年中的學者散文的文化意義、藝術(shù)品味有頗高的評價。為了完成這個課題的論述,他埋首研讀百家手篇,以致視力下降,頸椎有病。如果文學創(chuàng)作是苦悶的象征,則學術(shù)研究就應(yīng)是苦干的成果。大翔兄苦練劍術(shù),現(xiàn)在憑這把“學者散文劍”當可稱雄于一時?!队蒙鼡肀幕肥嵌嗄昕喔傻某晒?,是碩大的苦果。他甘愿疲憊地苦干,認為這是“幸福的疲憊”。這本書,這碩大的苦果,我們用心閱讀(可能要苦讀,數(shù)百頁之厚啊)之后,自然體會到它學術(shù)文化上蘊含豐富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