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考據(jù),我們就想到乾嘉時期的小學;一想到小學,我們就頭疼。那種一字一句的辯證,名物典章的考訂,煩瑣的資料,笨牛式的方法,見小而忘大的弊病……不唯一般人,很多學者,都覺得實在討厭,不僅懶得在上面用工夫,有意無意地在學術研究中繞開它,甚至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寫點小文批一批以出口惡氣。
但考據(jù)之方法與精神并未因此而薪盡火滅。
一方面,考據(jù)畢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考據(jù)的\"實事求是\"\"不尚守墨\"的方法與精神對于學術研究畢竟還有很多可借鑒的東西。
人們都知道,考據(jù)學的興起,原本并非為考據(jù)而考據(jù),乃是為準確讀經(jīng)、正確明理而來。比如說,乾嘉大盛的考據(jù)學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系統(tǒng)的清理和復興。雖然\"五四\"運動對舊文化的批判從根本上動搖了考據(jù)學的根基,使考據(jù)之學由過去的顯學而逐漸邊緣化,但此后的一些學者仍然利用歷史文獻,參照最新出土的文物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遺存,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jù)文錄》一書中已給予部分的總結。
而這本《趣味考據(jù)》,可以說是在上書的基礎上,對這些成果的另一種方式的總結。所謂\"另一種方式\"是指上書是給學者看的,而本書是為廣大讀者做的。因此,本書的設計思路是:選取的文章盡量不要煩瑣而冗長,考證的內(nèi)容盡量貼近生活,語言的使用盡量生動而不要學究化,力求使本書知識化、趣味化。出于上述原則,本書在選取文章的考證對象時特別注意它與生活的關聯(lián),力求通過這些文章,讓人們發(fā)現(xiàn)有關衣食住行等常識背后隱藏的文化??梢哉f,本書用切近生活的對象來消解考據(jù)的嚴肅性,同時,用考據(jù)的嚴肅與學術性來補充生活的內(nèi)涵。
編者在選編時除個別篇仍然有冗長與過于學術之弊外,大部分文章都突出了\"趣味\"二字。隨便舉幾篇文章名稱,可見我們的宗旨與本書的特點:\"筷子由來\"、\"烏紗帽小考\"、\"女扮男裝\"、\"算盤的發(fā)明\"、\"我國古代的名片---爵里刺\"、\"戲婦·謔親·鬧房\"、\"古代中國的自助餐\"、\"藥毒一家\"……由此可以看到,本書在二者之間找到了某種關聯(lián)點,通過這種關聯(lián),讀者可以把它當閑書看,以資聊天與催眠;也可做學術看,以助對生活文化的探究。
《趣味考據(jù)》 王子今編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8 定價: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