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隴東人在娶新娘途中,凡居住在娶新娘途經(jīng)路邊且和新娘婆娘有親友關(guān)系的人家,都要在大門前路上打一道彩子,即簡易彩門,形似今日的橫幅。在彩子附近支起一張桌子,放幾條凳椅。待娶新娘的人馬到來,一一通過彩子后,主人便熱情招待。先請所有娶親送女者入座。接著,端幾碟炒菜,提出燒好的黃酒,除新娘外,每個人都要喝酒吃菜,也有以米湯代酒者。吃喝罷,娶親者對主人表示感謝,主人則說些恭喜話和吉利話,然后,在歡樂的嗩吶聲中告別。
打彩子是親朋摯友對娶新娘人家的祝賀和接風洗塵,是古代障車習俗的傳承演變。據(jù)《唐會要》記載,古時,男女嫁娶,民間時有障車邀鄉(xiāng)黨僚友酒食,以為戲樂。唐代此風最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侶途,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遂使障車禮貺,過于財,歌舞喧嘩。繁華云甚。此俗傳入民間后,隨著時間而變遷,簡易而行。別的地方早已失傳,而在交通不便,封閉的隴東一些山區(qū),直至50年代,仍有此俗。今已少見。
(高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