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是抱怨說:“我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一直沒能找到機會。”
其實,“見縫插針”便是你抓住那轉瞬即逝的機會的重要辦法。
如果把“縫”看作是一種機遇的話,“見縫”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機遇,捕捉機遇,然后不失時機地“插針”,充分利用機遇,實施自己的宏偉藍圖。
在商業(yè)領域里,“見縫插針”便一直是那些精明的生意人信奉的成功之道。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博士生于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是俄國猶太人,曾以造船為生,后因經濟拮據(jù),大約于1875年移居美國。
哈默的父親是個醫(yī)生,兼做醫(yī)藥買賣。他是家中三個兄弟中最不聽話但最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一個。
16歲那年,哈默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標價高達185美元,這個數(shù)字對哈默來說是驚人的。
盡管如此,哈默仍然抓住機遇不放,還是向農藥店售貨的哥哥哈里借款,買下了這輛車,并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
兩周以后,哈默不僅按時如數(shù)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
哈默的第一筆交易與后來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當時這對他來說卻屬“巨額交易”。正是在這筆交易中,哈默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獨自開創(chuàng)賺錢途徑的本領。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經過漫長旅途之后,風塵仆仆地抵達莫斯科。
哈默在蘇聯(lián)的考察中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們卻餓著肚子。
為什么不出口各種礦產品去換回糧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寧提出建議,并很快得到了列寧肯定的回答。
于是哈默取得了在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開采石棉礦的許可證,從而成為十月革命以后在前蘇聯(lián)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美國和前蘇聯(lián)之間的易貨貿易也由此開始。
后來,哈默博士通過他后來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國聯(lián)合公司溝通著30多家美國公司同蘇聯(lián)做生意。
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又使哈默產生了在蘇聯(lián)辦鉛筆廠的念頭。
有一天,他隨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支鉛筆,但商店里只有每支鉛筆售價高達26美分的德國貨,而且存貨有限。他清楚地知道同樣的鉛筆在美國只需3美分。
于是哈默拿著鉛筆去見當時蘇聯(lián)政府主管工業(yè)的人民委員克拉辛說:“您的政府既然已經制訂了政策,要求每個公民都得到讀書和寫字的機會,而沒有鉛筆怎么行呢?我想獲得生產鉛筆的執(zhí)照?!?/p>
克拉辛答應了他的要求。
于是,哈默以高薪從德國聘來技術人員,從荷蘭引進機器設備,在莫斯科辦起了鉛筆廠。到1926年,哈默的工廠所生產的鉛筆不僅滿足了蘇聯(lián)全國的需要,而且還出口到土耳其、英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哈默從中獲得了百萬美元以上的利潤。
30年代期間,哈默從蘇聯(lián)返回美國時,美國正處在經濟蕭條時期,所有企業(yè)家都在為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卻尋找到新的機會和市場。
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正在競選總統(tǒng)。在競選中,羅斯福提出了一整套振興美國經濟的計劃。
為此,哈默判斷,只要羅斯福登上總統(tǒng)寶座,1919年通過的禁酒令一定會被廢除,從而既緩解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又以此來刺激美國經濟的發(fā)展。因而,隨著產酒高潮的到來,酒桶的需求量將會空前增加,而市場卻沒有太多的酒桶。
于是,哈默不失時機地從蘇聯(lián)訂購了幾船制造酒桶的木材,在新澤西州建了一座現(xiàn)代化的酒桶廠。
當禁酒令廢除的時候,哈默的酒桶正從生產線上滾滾而出,并很快被各酒廠高價搶購一空。
繼而他又開辦了釀酒廠,生產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價廉而享譽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想吃牛肉的人越來越多,但優(yōu)質牛肉在市場上卻很難見到,哈默又是“見縫插針”,迅速籌資在自己的莊園“幻影島”上辦起了一個養(yǎng)牛場。
他用了10萬美元的高價買下了本世紀最好的一頭公?!鞍@锟送踝印薄?/p>
“埃里克王子”像棵搖錢樹,為哈默賺了幾百萬美元,而哈默也從此由門外漢成為了美國畜牧業(yè)公認的領袖人物。
自從1956年接管了經營不善、當時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加里福尼亞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哈默開始熱衷于石油開采事業(yè)。
哈默的訣竅與常人不同,甚至有些怪僻,他專門在別人認為找不到油的地方去找油。
當時,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舊金山以東的河谷里尋找過天然氣,鉆頭一直鉆到5600英尺,仍然見不到天然氣的蹤影。
德士古石油公司的決策者認為耗資太多,如果再深鉆下去也可能是徒勞無功,難以自拔,便匆匆鳴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
哈默得知這一消息后,不禁欣喜若狂,立即讓有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
經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哈默以30%的風險系數(shù),70%的成功概率,帶著妻子和公司的董事們來到這里,在那些被判“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鉆機。
結果在原有基礎上,又鉆進3000英尺時,天然氣終于噴薄而出。
后來,哈默又聽說,舉世聞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亞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廢井。
他便又帶領大隊人馬開往非洲,并以“愿意從利潤中抽出5%供利比亞發(fā)展農業(yè)和在國王的家鄉(xiāng)(沙漠地帶)尋找水源”的投資條件,租借了兩塊別人拋棄的土地。
很快,他又找出了9口自噴油井。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領導下,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已經成為一個業(yè)務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多種經營的跨國公司,而哈默本人也成為享譽全球的企業(yè)巨子。
從上面哈默屢試不爽的成功經驗中,你不能不明白,這一切其實都是“見縫插針”所帶來的成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