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國觀察家而言,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動力源,充滿令人激動之勢。中國著手進行經濟改革至今,其GDP已增長七倍,按當前匯率達到1.2萬億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大陸僅次于美國,并可在短短20年內取而代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中國現(xiàn)已位列美元價格貿易體系的第四,并在占領發(fā)達市場方面取得廣泛成功。日本消費者的進口貨物消費中近1/5是中國商品,而美國是1/8。按目前的市場滲透速率看,在2010年之前這個份額將會翻一番。
中國的活力和亞洲其他地區(qū)近期的萎靡不振形成鮮明反差。以美元計算,日本整整五年沒有增長,其他主要亞太地區(qū)國家經濟的整體輸出量實際在下跌,而中國自身GDP上升了近50%。到2001年,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對外貿易額沒有超出1996年的水平,而同期中國大陸的國際貿易額幾乎翻番,從3000億美元漲到5100億美元。由于消費者轉而選擇中國商品,幾乎每個亞洲經濟主體在發(fā)達國家的市場份額都嚴重下滑。
因此,世界上的商業(yè)報刊上充斥著鼓吹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強國的論調,以至于近來似乎沒有中國大陸作為經濟的原動力,就沒法進行其它現(xiàn)存經濟問題的討論。與此同時亞洲的其他國家已經輝煌不再。
“中國威脅論”有以下要點:一,中國即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強國,不久就會將自身價值體系推向全世界;二,這一“取代”在制造業(yè)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大陸工業(yè)正是在此領域迅速贏得了市場份額;第三,中國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人民幣的極大低估,而這正是一種政策手段。最后,由于中國價格持續(xù)走低以及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將亞洲拖入一個通貨緊縮的旋渦。
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們對本國情況的看法與外國觀察家完全相反。在他們看來,還在致力于脫貧和防止倒退的中國在地區(qū)經濟中都只能算作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更別提世界范圍了。中國制造工業(yè)規(guī)模小、效率低下、冗員過多、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品牌、廣告宣傳和后勤手段。如果要說有什么的話,那就是人民幣估值過高,而且任何重大的匯率上調都將使出口遭受損失,從而制約經濟發(fā)展。并且,國內通貨緊縮是全球經濟疲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它究竟是吞噬其前進路上一切的經濟巨無霸,還是艱難前行的羸弱國家?密切關注中國經濟的人們或許不會對問題的答案感到驚訝——二者都不是。世界顯然夸大了中國的影響力,而中國也夸大了自身的弱點。在此討論幾個關鍵的方面:
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
以購買力平價作經濟估計對于理論統(tǒng)計是有用的,但它不能反映當前中國的真實影響力。對于世界各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言,中國現(xiàn)實價格水平下的有效購買力才有實際意義。出口和貿易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中國即使在亞洲經濟中都沒有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
作為擁有世界1/5人口的國家,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只占世界GDP總量的3.5%和貿易總額的4%;人均年收入僅1000美元顯然難以符合超級經濟強國的條件。中國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的總產值只占日本的1/4、美國或歐洲的1/10;中國的GDP甚至低于其它亞太經濟國家的總和。中國的貿易水平甚至低于德國和英國,僅相當于意大利或法國。中國大陸的貿易條件還算差強人意,但其整體營業(yè)額仍低于日本或其它亞太經濟,僅占美國或歐盟出口貿易的1/4。
另一方面,大陸經濟要比其國內的很多惡意批評家認為的遠為有影響力。盡管在經濟總量上仍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但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努力,爭取在十年內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貿易強國,在20 年內達到貿易營業(yè)額占美國或歐盟的50%。顯見,中國不再是世界舞臺上的無名小卒。
中國在全球制造業(yè)中的角色
過去五年以來,中國成功地完成了由出售初級產品的農業(yè)經濟向一個DVD機和移動電話制造國的轉變,更逐步向半導體和生物技術方向轉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儲備在價值鏈上的層次迅速提升,這令整個亞洲思之不寒而栗。中國除了成為“世界工廠”之外,對世界還能有什么貢獻?其他鄰國如何競爭?
其實,中國要完成從低工資到高增值的飛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出口廉價的輕工業(yè)產品,進口高端產品和基本原料——正如幾乎所有的亞洲同等收入水平的發(fā)展中國家一樣。在中國對發(fā)達國家市場出口中,有70%是諸如服裝、玩具、塑料制品、器皿、家具等低端產品。同時,中國從發(fā)達國家進口產品的85%是資本密集型的機械、儀器設備、電子產品和自然資源相關的產品。
有人質疑,今天這些也許是真的,但中國出口產品中的其余30%是電子和IT產品,而這是到目前為止出口貨物中增長最快的部分。這些真的是使中國向高增值飛躍的部門嗎?并非如此,真正至關重要的是凈出口額。盡管出口持續(xù)增長,但中國并不是電子產品的凈出口國,其大多數(shù)貿易是再出口,包括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裝配,中國在世界仍然處于低工資的地位。
另一方面,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并不是工業(yè)成就的惟一衡量標準,因此我們不敢茍同中國制造業(yè)并不具競爭力的看法。中國輕工業(yè)開始在世界市場中占有很大份額,而遠非一個弱小而且受欺凌的參與者。在2000年,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全部進口額中,約65%的玩具和體育用品、40%的塑料制品、33%的服裝和鞋類和近30%的家用電器和辦公設備是從中國進口的。
人民幣匯率
從經濟低迷的2001年起,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逐漸被認為是使世界經濟不穩(wěn)定的因素。七大工業(yè)國財政部長正嚴肅地討論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日本和美國官員更是分別就他們對于人民幣估價過低對破壞經濟增長和擴大本國經濟赤字的看法發(fā)表了特別聲明。
匯率估算十分復雜,但人民幣估價過低卻是無庸置疑的。中國的貿易和資本賬戶都有大量盈余,在過去12 個月里外匯儲備增長700億美元,居世界之首。中國外匯儲備的集聚意味著如果不是中央銀行介入維持匯率的話,人民幣幣值將會上升。我們根據(jù)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中期分析所作的評估顯示,人民幣而值約比實際值低15%。
但是,很難認定人民幣低估是導致世界經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果人民幣明天升值15%,我們認為中國的貿易收支差額將下降350億美元——這主要由更多的進口導致,而出口產業(yè)所受影響較小。對于貿易伙伴國而言影響甚微。在亞洲新工業(yè)化經濟國家中,出口將增長2.2%,GDP僅增長0.6%。對于東盟國家的GDP影響將達到0.3%,而對于發(fā)達國家這種影響將低于0.1%(日本)和接近于零(美國和歐洲)。
通貨緊縮
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曾經由1994年最高時的25%跌至1997年的接近0。從那時起通貨膨脹率實際上已經是負數(shù)了。今天中國絕大多數(shù)商品價格較五年前還要便宜一些。制造業(yè)的這種負增長更加明顯。在固定匯率制下,國內工業(yè)品價格每年平均下降2%,出口貨物價格也呈這樣的走勢。普遍的預測表明亞洲經濟形勢前景黯淡:中國對通貨緊縮束手無策,投資過熱和生產力的快速增長給經濟背上了工業(yè)生產能力明顯過剩的包袱。同時,出口市場的過度供給將亞洲其他國家推向了通貨緊縮的困境,以低價迫使將生產者退出市場,生產無利可圖。
中國“緊縮”了地區(qū)經濟,并且要逐步影響到世界么?是的,但又不是。出口產品的美元價格隨國內價格一起下跌,由此看來中國確實在“輸出”通貨緊縮。但是這僅限于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例如紡織品、玩具、基本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是的,中國同樣有不斷增長的IT電子出口產業(yè),但大多數(shù)是進口元件在國內組裝后再出口,國內增值額很低。種種跡象表明,IT產品的價格主要由生產初級部件的日本、韓國、臺灣等廠商確定。
盡管由中國貨物的進口價在下降,但對于亞洲高收入國家的國內工業(yè)活力并沒有什么影響,因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基本上已經拋棄了低端制造業(yè)。換言之,真正的“通貨緊縮效應”沒有影響中國產品的最終消費者,而是發(fā)生在東南亞勞動密集型生產者身上。隨著產品的美元售價下跌,東盟國家本應會抱怨其利潤大幅下降。
但奇怪的是,并沒有聽到這種聲音。很明顯,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各國出口量戲劇性地下降,但東南亞制造業(yè)國家的利潤實際上在美元疲軟的環(huán)境中反而顯著地增加了。為什么?因為所有東盟國家的貨幣都在金融危機中大幅度貶值,將美元工資水平拉得比出口價格更低。
大多數(shù)亞洲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意味著美元價格的重要性較從前大大降低了,因為外部價格的變動趨勢會由匯率波動所抵消。如果我們放眼整個地區(qū),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鄰國仍存在平均3%—4%的通貨膨脹率。決定國內通貨膨脹率的不是對中國的貿易,而是國內銀行業(yè)和金融系統(tǒng)的運行狀況,在這一點上日本和臺灣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反例。
現(xiàn)在看來,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含義是顯然的:中國的沖擊并沒有許多觀察者闡述的那樣棘手。沖擊也并非必定是負面的;很遺憾以上有限的評論并未涵蓋中國發(fā)展的許多積極方面,例如對亞洲貨物和原材料購買量的快速增長,或使得全球市場上制造業(yè)更為物美價廉所帶來的收益。最低限度,世界應該建設性地對待中國而不是聽信所謂的“危言聳聽者”。
對中國自身而言,國內的決策者在今后數(shù)年內面臨的任務是加強對鄰國及貿易伙伴的撫慰和聯(lián)系。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shù)經濟政策的制定是閉門造車,只是關注國內事務。而在近十年中,作為一個全球貿易和金融業(yè)的生力軍,中國不能再堅持制定政策中的“閉關鎖國”。在發(fā)達世界,匯率、貿易、貨幣財政政策經常被放在國際大環(huán)境中進行著調整——當然,也經常被尖銳地爭論,中國也該主動尋求加入此進程。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在區(qū)域合作方面的顯著進步,如亞洲自由貿易區(qū)的磋商。
由于本文面向的是中國讀者,讓我略微談談兩個細節(jié)。第一個是人民幣匯率。即使目前人民幣匯率水平對中國的貿易伙伴沒有導致嚴重危害,但事實上如果人民幣兌換更具靈活性,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會受益。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面對更多的WTO相關貨物的進口自由化;更重要的是面對開放資本賬戶這一關鍵之舉;浮動匯率對外部不斷增長的波動性提供關鍵的緩沖作用。現(xiàn)在是中國開始轉變并拓寬貿易領域的理想時機。這個區(qū)域正在處于由出口引導的復蘇當中;中國自身經濟在快速增長;如前所述,人民幣正明顯地面臨增值壓力。此外,美元疲軟下的短期G3幣值調整要求人民幣管理向著利于貿易和防止利潤額總量不平衡加劇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是中國的金融政策。如果可以較好的消除國內通貨緊縮,顯然中國與其鄰國能有雙贏前景。在國內降低物價對利潤和增長均有消極影響,同時,無論影響是大或小,通貨緊縮均會通過工業(yè)市場影響國外。通過擴張信貸來刺激有效需求,應該不但能抬高物價,也會有真正增長。在大多數(shù)經濟中,降低利率是刺激消費和借貸增長的標準辦法,許多投資者也在指望中國依此從事。不幸的是,這個舉措在中國似乎失效。相反,政策權威們需要致力于一次迅速的金融系統(tǒng)清理,這意味著清理壞賬、調整銀行資本、引進新所有制和管理監(jiān)督方式。這將使銀行從必須反復投資于垂死的國企的困境中釋放出來,同時,糾正當前銀行系統(tǒng)的“惜貸”偏見。中央銀行應該開始消除利率上限并允許銀行自主掌握借信貸資源的市場價格。
在我看來,這兩個政策領域對于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合作環(huán)境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