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某報報道,一位小學生冒著生命危險,從飛馳的火車車輪前撿起一分硬幣,是因為硬幣上有莊嚴的國徽,不忍其被車輪碾碎?!赌戏蕉际袌蟆飞嫌幸黄u論,對這種亂加概念人為拔高的做法表示了極大的反感,并辛辣地嘲諷道: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將硬幣掉進了陰溝里,是否就是對國徽的玷污并據(jù)此判其有罪呢?
我心有戚戚焉。長期以來,我們對待道德范疇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理性,總是無節(jié)制地將其提升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比如說,過去記者在采訪一個見義勇為的英雄時,總不忘問上這么一句:“你在挺身而出時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你這么做了?”如果當事人回答說沒想到什么,記者便會加以提示、啟發(fā),直到有了令他滿意的答案為止。這種情況現(xiàn)在雖然有所改變,但我們在稍稍留意那些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時,依然能從中發(fā)現(xiàn)刻意為之的神化的痕跡。
先進人物當然需要宣傳,值得報道,但是,整個社會自有其一套相應(yīng)的道德評判標準與價值尺度,如果一種道德超越了其歷史局限讓一般人遠遠望塵莫及,那就是一種虛偽的道德。我們在宣傳某人大公無私的精神時,常常會羅列一些細節(jié)加以佐證,如某某身患重病仍堅持工作,昏倒在崗位上;如某某家鄉(xiāng)拍來電報,父親或母親病危,希望其從速趕回,我們的先進人物猶豫再三,最后還是決定以工作為重留下來,自古忠孝難兩全……不知為何,每每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不知道作者到底要向我們灌輸些什么?健康無價,生命可貴,這一份工作真的重要到連身體也不顧了嗎?連請假上醫(yī)院檢查的時間都沒有了嗎?主人公的這種獻身精神值得欽佩,卻不宜提倡。
至于為了工作,連親人見其最后一面的愿望都不能滿足,則令人不止是不解,更近乎于恐怖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首先面對的就是親情,它是愛之源,是我們走向世界的出發(fā)點,又是我們與強大世界對抗時,身后那只溫暖的巢。一個置親情于不顧的人是可怕的,不愛親人,很難指望他去真正愛別人,這樣的人眼里往往只有利益。記得一則典故:古代一位皇上得了頭疼病,太醫(yī)說要服食少女腦髓方可痊愈。于是,一位佞臣將自己的女兒殺死取出腦髓放在盤中,進獻給皇上。結(jié)果當然是佞臣失寵了,一個如此殘忍的人,留在身邊是不是令人害怕?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這樣的比方太過言重了,那么我只就事論事簡單提一個問題吧:這份工作是否真的他人無法替代,而使其不能分身回家盡人子之情?我們努力工作,當然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快樂,然而當其與人倫發(fā)生了如此嚴重的沖突,無論如何也是悲哀的。我們并不排除因崗位特殊性等因素使上述設(shè)問成為可能,事實上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也并非罕見,但問題是不要宣揚和拔高到刻意表現(xiàn)主人公舍小家、顧大家之英雄氣概的層面上來,因為那似乎有悖人道。
我們需要反省的其實還有許多。我們還沒有完全從那個造神時代的陰影中走出。我們應(yīng)拒絕政治圖騰崇拜,而更多地回到對生命、自由、尊嚴的關(guān)注,回歸愛的本身。金庸的小說里屢有關(guān)于名教殺人的描寫,我們的現(xiàn)實中何嘗沒有道德殺人的例證?(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