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七七事變”65周年前夕,一位臺灣抗日英烈的名字從歷史深處走來。英烈的名字叫李友邦,當年第一位臺籍抗日將領(lǐng)。7月6日上午9時,臺北縣蘆州李宅,雄壯激昂的抗日樂曲聲中,李友邦將軍紀念大會開幕。10多位曾隨李友邦抗日的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成員,在現(xiàn)場話當年。他們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隨后,李將軍妻子嚴秀峰為“李友邦將軍與嚴秀峰女士抗日史料展”揭幕。
李友邦,生于1906年,早年即懷報國之志。因不滿日本統(tǒng)治,成年后奔赴大陸投考黃埔軍校,是黃埔二期畢業(yè)生??箲?zhàn)爆發(fā)后,1939年1月,李友邦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國民政府浙、閩兩省政府的具體幫助下,在浙江金華成立臺胞抗日武裝——臺灣義勇隊(后稱臺灣義勇總隊)。它是抗戰(zhàn)期間由在大陸的臺胞組織起來的一個人數(shù)最多的抗日團體。1940年6月臺灣義勇隊得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正式批準,李友邦被委任為少將總隊長兼少年團團長,還編寫了隊歌和團歌,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為隊歌譜曲。
1942年5月,“浙贛戰(zhàn)役”爆發(fā),李友邦率臺灣義勇總隊從金華撤退,經(jīng)過四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于10月中旬轉(zhuǎn)入龍巖,設總隊部于龍巖中山東路連家祠堂。
筆者找到知情者、現(xiàn)已83歲的連興禮老人,經(jīng)他回憶:當時李友邦與家眷住在離連家祠堂三、四百米遠的蘇清洛家(解放后其宅一半已翻蓋,仍留有后院),房主人蘇清洛在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當差,其宅無人居住,便借與李友邦一家老小。
家住連家祠堂邊的連興禮時年25歲,家中從漳州買了一頭肥壯的奶牛,靠擠牛奶賣錢。他每天負責早晚送二次牛奶,前后送了一年多。李友邦與嚴秀峰在龍巖生有一個兒子,因戰(zhàn)亂,母親營養(yǎng)差,孩子得了軟骨病,身體孱弱的孩子靠牛奶維持生命,當時還請了一位婦女做保姆,帶孩子。終因孩子先天不足而夭折。與李友邦和嚴秀峰一起居住的還有嚴秀峰的母親,老人家后來也在龍巖病逝。
連興禮回憶當年,李友邦經(jīng)常進出連家祠堂辦公,他身材矮壯,勇武有力,身著國民黨灰色制服,待人和藹,愛護百姓。連家祠堂前掛有“中央直屬義勇總隊”幾個字的招牌,旁設有宣傳欄,畫有抗日題材的漫畫。祠堂內(nèi)住的隊員不多,對面強厝也住有一些隊員。
李友邦進駐龍巖后,將隊伍整編成三個區(qū)隊、九個分隊,另附設有“臺灣少年團”,總?cè)藬?shù)達381人。同時開辦干部訓練班,特別注重培養(yǎng)臺灣軍事干部,為收復臺灣作準備。干部訓練班采用軍事管理,施以嚴格的軍事訓練,結(jié)訓后,將學員分編三組,出發(fā)至閩南一帶巡回活動,以“保衛(wèi)祖國,收復臺灣”為任務,增強兩岸同胞的抗日決心。
李友邦在龍巖期間,還成立對敵巡回工作團,深入日寇占領(lǐng)區(qū),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組織日語喊話隊,宣傳抗日,瓦解敵人。1943年6、7月間,臺灣義勇總隊三次突襲廈門。7月1日,乘日軍在廈門召開慶祝偽政府成立3周年之際,在會場投下多枚炸彈,炸死日偽軍數(shù)十名;他們還配合漳州抗日組織,進行了一次武裝襲擊日軍戰(zhàn)斗,斃傷日偽軍100多人。
李友邦曾親自率領(lǐng)少年團及二、三區(qū)隊各一部,籌募文化事業(yè)基金,從龍巖出發(fā),抵龍溪、同安、晉江等地公演募捐,總計募集10余萬元。在重慶、桂林、金華等地,臺灣義勇總隊創(chuàng)辦發(fā)行過《新港》、《臺灣先鋒》等刊物。到龍巖后,又設臺灣青年報社,出版《臺灣青年》(周刊),宣傳抗日和收復臺灣。
臺灣義勇總隊雖屬國民黨抗日部隊,但與共產(chǎn)黨有著密切聯(lián)系。隊長李友邦信奉我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皖南事變”后,仍緊跟我黨走,想方設法保護臺灣義勇總隊中的我黨同志。1945年7月,“羊棗事件”發(fā)生后不久,中共黨員陳學銓(《臺灣青年》編輯)、潘超(臺灣義勇總隊秘書)在龍巖被捕,關(guān)押在“龍巖清剿指揮部”土牢里。后經(jīng)李友邦保釋出獄。
為了迎接抗戰(zhàn)勝利及光復臺灣后,臺灣建設人才的需要,李友邦在龍巖等地舉辦干訓班,從居住在大陸的臺籍青年和閩粵祖籍地的青年中又招募了一批新隊員。龍巖知識青年蘇祿洲、杜忠元、蘇年湘、鄭炳堯、章仕開、蘇振文、謝啟武、陳曼、魏軍養(yǎng)、鄭攸天、謝露珊等先后參加臺灣義勇總隊。
抗戰(zhàn)勝利后,這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隊伍于1945年9月離開龍巖,遷移至漳州下壇里,不久即被國民黨當局找借口解散。李友邦回到臺灣后,在戰(zhàn)后白色恐怖氣氛下,李友邦竟因“通匪”罪于1951年遭國民黨當局逮捕。1952年4月,李友邦被害于臺北市,時年僅46歲。
李友邦和臺灣義勇總隊在龍巖三年,以龍巖城為基地,活動遍及城鄉(xiāng)。除城東的連家祠堂、蘇洛清厝遺跡尚存外,近年來,在位于龍巖城40余公里的龍崆洞,發(fā)現(xiàn)多名臺灣義勇隊員留在洞口的題字,其中就有副總隊長“張士德”姓名。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9月3日,李友邦即派臺灣義勇總隊副隊長張士德(又名張克敏),隨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寇克上將乘飛機赴臺,在臺北升起臺灣光復后的第一面中國國旗。
這次在臺灣展出的史料包括當年的珍貴公文、書信、照片等,以及當年李將軍等人使用的器物?!芭_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在抗日期間進行的醫(yī)療、生產(chǎn)事業(yè)所留下的記錄,更見證了先輩無比愛國之心。
(責任編輯: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