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理
批評報道是黨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一項神圣職責,它事關新聞導向正確與否,輿論監(jiān)督是否準確、及時和有效,是一項既光榮又艱巨的工作,新聞從業(yè)人員必須慎之又慎。
要選準批評對象
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jié)目做得比較好,他們每期節(jié)目的選題都頗費思量,編導們站在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審時度勢,在大量的批評稿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批評報道。像1999年對重慶綦江大橋垮塌案件的連續(xù)曝光,對象選得準,既具典型性又有代表性,使人看了很受教育。
要弄清事實真相
對于一件事,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一下子斷個是非曲直來。新聞工作者對將要批評的事件要做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捕風捉影。一般來說,批評報道的采訪調(diào)查十分困難,但是,再困難也要千方百計掌握真實情況,要讓事實說話,只有真實的情況才有說服力,才不給被批評者以把柄。
要有利于促進工作
正面報道是正面引導,正面鼓舞人的斗志,為人樹立學習的榜樣,為工作提供可資的經(jīng)驗;而批評報道則是從反面為人提供借鑒的鏡子,為工作提供反面的教材,異曲同工,正面報道和批評報道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促進我們的工作。所以,批評報道要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要有利于化解矛盾,要有利于推動工作。新聞工作者要時刻牢記:要鼓勁,不要泄氣;要幫忙,不要添亂。
要有利于安定團結
新聞媒體在實施輿論監(jiān)督和批評報道時,不要迎合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去故意炒作社會熱點,搬弄是非,更不要逞一己之能,圖一時之快,擅自大量報道那些時下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用挑逗的語言去激化矛盾,引起社會的不安定。要與人為善,從團結的愿望出發(fā),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還要善于理順人們的思想情緒,聚攏人氣,扶持正氣,把人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
要把握好分寸和"度"
不能過火,也不能太溫。批評過火了,一是失去了真實性,二是會引起被批評對象的反感;批評過溫不到位,或批評不到點子上,猶如隔山打炮,起不到批評一點教育一片的作用。所以批評報道既要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和要害,一針見血,又要注意留有余地,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以事服人,才能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主動改正錯誤。
要熱點問題冷思考
對待熱點問題,媒體首先要給予極大關注。對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不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漠不關心;要有崇高的政治責任感,要深入實際采訪,細心體察民情。其次是要冷靜思考,分清哪些問題能報道,哪些問題不能報道,哪些問題可以馬上報道,哪些問題只能以后報道,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能見啥報啥。面對熱點問題,新聞媒體不能火上澆油,推波助瀾,那就會犯導向錯誤。
要把握好時機和火候
對于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陰暗面和熱點問題,一定要把握好批評的時機,注意曝光的火候。批評報道一般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但是,提前量太大,等到此類工作到來時,人們早已忘了前車之鑒;如果批評滯后,等到此類工作過去再批評,就成了馬后炮,起不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大多數(shù)媒體在選擇批評報道的時機和火候上還是很有經(jīng)驗的。比如,前年媒體在中秋節(jié)前夕對南京冠生園生產(chǎn)出售陳餡月餅的批評報道,時機和火候掌握得就很好。
要給人以希望和出路
輿論監(jiān)督是一項政策性、敏感性和導向性很強的工作,不能說過頭話,不能說絕對話,不能因一件錯事就說人家一貫不好,批評人家既要讓人家口服心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還要給人家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時間;既要給人以信心和勇氣,還要給人以希望和出路。
要有反饋和結果
過去好多媒體都開辟有"回音壁"、"回音廊"、"反饋箱"等欄目,專門刊發(fā)被批評對象的態(tài)度和改進工作的情況,有對抗批評的還可連續(xù)報道,運用輿論的壓力督促其解決問題;有虛心接受輿論監(jiān)督很快糾正錯誤的,媒體及時進行表揚。通過批評與被批評的交流溝通,促進了工作。而有的媒體只管批評,不問后果,不注重反饋。遲遲不見下文和處理結果,會令人失望。
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首先,輿論監(jiān)督必須在法制軌道上運行,批評報道材料的采訪搜集要合法,材料事實要真實準確;其次,被批評事件的輕重要掂量好,不能大題小做,更不能小題大做。三是要多擺事實少議論,批評報道要讓事實說話,讓當事人說話,記者盡量少說話,或不說話,給聽眾或讀者以充分的判斷空間,讓受眾自己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