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琦
提起火雞人們并不陌生,西餐中的烤火雞是一道有名的菜,歐洲人在歡度圣誕節(jié)時更是少不了這道名菜。包括大型的尼古拉斯火雞、中型的倍蒂布火雞、小型的倍蒂納火雞我國現(xiàn)在都有飼養(yǎng)?;痣u又叫七面鳥,也叫吐綬鳥(Meleagrisgallopavo),屬吐綬雞科,身體比家雞高大,公雞重12—18公斤,母雞重8—9公斤。頭部裸露,無羽毛,有珊瑚狀皮瘤,喉下部有肉垂,胸部飽滿而突出,背部寬而長,胸肌和腿肌都十分發(fā)達。公雞常展開尾羽呈扇狀,像孔雀開屏,這時皮瘤和肉垂由紅色變?yōu)榘咨?。母雞每年產(chǎn)蛋六七十枚?;痣u原為野生的,產(chǎn)于北美,最早由西班牙人馴養(yǎng),1525—1532年由西班牙人傳人歐洲,后逐漸傳到世界各地。
火雞是何時傳人中國的呢?據(jù)筆者所知,在明代初年就有火雞傳人我國的記載,《明史·三佛齊傳》說1371年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就曾向明朝廷進貢火雞:“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遣行人趙述詔諭其國。明年,其王馬哈剌扎八刺卜遣使奉金葉表,隨入貢黑熊、火雞、孔雀……諸物?!?/p>
這里所說的火雞是什么樣的呢?明鄭曉在《吾學篇·皇明四夷考卷上·三佛齊》中是這樣描述的:“洪武初,三佛齊國貢火雞,大于鶴,頸、足亦似鶴,銳嘴,軟紅冠,毛色如青羊。利爪,能傷人腹致死,食火炭?!泵鼽S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三佛齊國》也有記載:“有鳥焉,其名曰火雞。其狀如鶴,長喙,羊毫而圓身,紅冠而青翼,黑足利爪,喜食炔炭,擊之不死。”而對火雞記載最為詳細的,要屬曾隨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所寫《瀛涯勝覽·舊港國》:“又出一等火雞,大如仙鶴,圓身簇頸,比鶴頸更長,有軟紅冠,似紅帽之狀,二片生于頸中。嘴尖。渾身毛如羊毛,稀長,青色。腳長,鐵黑,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肚腸,腸出即死。好吃炔炭,遂名‘火雞?!本C上所述,可知明代所說的火雞大小和形狀都像鶴,頸比鶴頸還長,嘴長而尖,頭有軟紅冠,頸有兩片紅絹狀物,腳長爪利,傷人腹可致死。身上的羽毛如羊毛,好吃火炭,產(chǎn)于東南亞一帶。
《辭源》(修訂本)認為明人所說的火雞即今火雞(七面鳥、吐綬鳥):“七面鳥的別稱。即吐綬鳥,也稱火雞。明馬歡《瀛涯勝覽·舊港國》:‘又出一等火雞,大如仙鶴……好吃炔炭,遂名火雞?!惫P者認為明人所說的火雞根本不是今火雞,二者為同名異物,我們將二者比較一下,即可證明拙說。今火雞遠沒有鶴那么高大;脖子也很短,遠遠趕不上鶴頸長;毛如一般鳥羽,不像羊毛那樣細細的、一根根的;也從未有過傷人腹致死的記載。所以從形狀、毛羽、習性等方面來看,明代火雞并非今火雞。更何況如上所述,今火雞是1525—1532年才由西班牙人傳入歐洲,再由歐洲傳至世界各地的;而據(jù)《明史》記載,三佛齊國早在1371年就向明朝廷進貢火雞了,起碼要比今火雞傳人歐洲還早154年,這是不可能的。
既然明人說的火雞不是今火雞,那又是什么鳥呢?筆者認為明人說的火雞,即今鶴駝科的“鶴駝”(Casuarius casuarius),又名“食火雞”。鶴駝形似鴕鳥而較小,羽毛為黑色的,呈長針狀,與一般鳥羽截然不同,頭頂有一角質(zhì)冠,頸部有塊赤紅色的肉皮。能用鋒利似刃的長爪,迅速將人的肚子剖開(明·馬歡《瀛涯勝覽·舊港國》所云之火雞“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肚腸”,即今鶴駝之習性也),所以產(chǎn)地的土著居民都非常留神,遠遠躲開它們。產(chǎn)于澳洲北部、伊里安及其附近島嶼的熱帶密林區(qū)(參見歐陽淦等《觀賞動物》,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4年版)。從形狀、毛羽、習性、產(chǎn)地來看,明人說的火雞與今鶴駝顯然是同一種動物。
那么今人所說的火雞又是何時傳人我國的呢?清初耶穌會傳教土比利時人南懷仁(1623—1688年)《坤輿圖說》一書介紹了一種產(chǎn)于今秘魯?shù)摹半u”:“亞墨利加州(即今‘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白露國(即今南美洲的‘秘魯)產(chǎn)雞,大于常雞數(shù)倍,頭較身小,生有肉鼻,能縮能伸,鼻色有稍白、有灰色、有天青色不等。惱怒則血聚于鼻上,變紅色,其時開屏如孔雀。渾身毛色黑白相間。生子之后不甚愛養(yǎng),須人照管方得存活?!边@兒所說的“雞”,從其鼻能變色、尾可如孔雀開屏、大于家雞數(shù)倍等特點來看,顯系今人所說的“火雞”,但是那時尚無“火雞”之名,足見今“火雞”之名起碼是在南懷仁《坤輿圖說》成書之后才產(chǎn)生的。南懷仁在《坤輿圖說》中不過是介紹了一下這種雞(今火雞),那時這種雞尚未傳人我國。
今火雞最早是在1671年作為貢品輸入我國的,據(jù)清末民初周學肅《古今怪異集成·雜禽類》說:“康熙辛亥(公元1671年),西洋人有以火雞入貢者。舟進蘇州閶關,出雞于船頭,令市人聚觀之,赤色,與雞同,飼以火炭,如啄米粒也?!边@是今火雞被稱為火雞的最早記載,火雞傳人歐洲130多年后才首次傳人我國。當時尚未作為肉用禽類飼養(yǎng),而只是作為貢品供觀賞而已。
今火雞傳人我國進行飼養(yǎng)并供食肉是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據(jù)周學肅《古今怪異集成·雜禽類》記載:“道光時,英人占舟山(今浙江省舟山群島),攜火雞以來,遂有遺種。今定海(縣名,在舟山群島南部)人豢之者甚眾,歲由甬舶載以至滬,供西人之食者,不可勝數(shù)?!边@是指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人人侵舟山群島,帶來火雞,遂使火雞在舟山群島繁衍開來,后來在舟山的定海進行人工飼養(yǎng),供上海的外國人食肉用。
為什么清代傳人我國的火雞會與明代的火雞(鶴駝)重名呢?筆者認為這當是清代火雞從外國輸入我國時,明代的火雞為何種動物已失傳(因當時鶴駝只是作為貢品輸入我國,后來并未在我國繁衍),遂誤以為就是明代的火雞,于是就將這種新傳人的禽類稱之為“火雞”,造成了明、清兩代所稱的火雞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