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海
在滇西北,云南與四川交界處的瀘沽湖算得上一個知名度頗高的湖泊。瀘沽湖的名聲之所以得以遠揚,除了它本身的清亮,也許更主要是因了世代居住生活在這一區(qū)域、稱瀘沽湖為“母親湖”的摩梭人。摩梭人集中居住在瀘沽湖以及由瀘沽湖再往北十多公里的永寧壩子及周邊地區(qū)。這里有大片精耕細作的農(nóng)田,有森林,有用來放牧的草場和悠然自得的牛羊,有一個個坐落在山腳下和緩坡上的摩梭村莊,當然,更有摩梭人獨特的生活習俗。被外來者視為“神秘”的,主要就是摩梭人延續(xù)至今的母系制文化。
關于“神秘”的粗淺解讀
被稱為“中國惟一”的摩梭母系制文化,對外界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這種母系制的大家庭和“走訪婚”俗,被稱為現(xiàn)代人類家庭史、婚姻史上的“奇觀”,對人類婚姻史和家庭史的研究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對摩梭人母系制文化的解讀,可以從摩梭人的家庭組成開始。摩梭人的母系制大家庭是在很有特色的木楞房里養(yǎng)育成長并世代延續(xù)下來的,有人把摩梭人的木楞房稱為“母系家屋”,它本身就是一個活態(tài)的、充滿生命力的載體。
據(jù)得到摩梭人認可的權(quán)威資料稱,摩梭人現(xiàn)行的三種婚姻形態(tài)促成了三種家庭組織形式:阿夏異居婚形成并延續(xù)了母系大家庭,阿夏同居婚形成并延續(xù)了母系與父系并存的雙系家庭,一夫一妻婚促成并發(fā)展了父系家庭。
在母系家庭里,每個男女成員都是一個母親或母祖的后代,沒有父系血緣的成員。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間去阿夏家借宿,早上回到自己母親家參加生產(chǎn)勞動,女子則終身生活在母親身邊。財產(chǎn)按母姓繼承,血緣按母系計算,家里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系。在家庭中“舅掌禮儀母掌財”。這里的舅是指自己母親的兄或弟,家中的吉慶祭祀、較多的交換及交往,都由舅舅主持,而家庭財產(chǎn)保管使用、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合理安排,則由母親負責。即使吃飯,也由母親統(tǒng)一分配,實行“分食法”。母系大家庭很少分家,全家人口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分工合作,從事各種勞動。由于家庭成員都是同一血緣的親屬,加上摩梭人道德觀念中的崇母敬舅意識,家庭關系親切和睦,尊老愛幼,謙恭禮讓,很少發(fā)生吵嘴鬧架的事情。男子豪爽莊重,女子敦厚多情,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托,組成一個安定團結(jié)的社會……
雙系家庭,指一個家庭內(nèi)部,既有母親血緣的成員,又有父親血緣的成員,從而形成兩種血統(tǒng)成員共居一家的現(xiàn)象。在這種家庭中,男子已把其配偶帶回自己家里,子女自然屬于父系親屬系列。而家庭中的女子不出嫁,其配偶上門到女家,其子女只能屬于母系親屬系列。雙系家庭是介于母系和父系之間的過渡性的家庭形式。雙系家庭,有的是以母系為主,父系為輔;有的則以父系為主,母系為輔。母系為主的家庭,女子是家庭的核心,婦女在家庭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不存在個人的遺產(chǎn),實行后代共同繼承遺產(chǎn)的制度。父系為主的家庭,則根據(jù)其家庭的實際情況,或?qū)嵭泻蟠餐^承遺產(chǎn),或?qū)嵭杏赡凶永^承遺產(chǎn)的制度。雙系家庭的成員少于母系家庭,一般在十五人左右。
父系家庭是指家庭成員大部分由父系成員組成,一般只有四五口人,由男子擔任家長,實行男娶女嫁和父子繼承制的家庭。構(gòu)成這類家庭的基本條件,必須是連續(xù)兩代以上男娶妻,或過繼其他血緣的子女。永寧摩梭人的父系家庭,一般為近幾代才從母屋分居出的小家庭,世系很短,家庭人口較少。即使在摩梭父系家庭中,也仍保留著崇母敬舅的習俗,母親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在外界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其母系家庭和“走訪婚”習俗,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獨特的影響,許多知名的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都寫出專著,對這一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
有人提出: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比起世界上其他地方存在的母系文化遺跡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像印度、厄瓜多爾等地族裔中曾存在過的母系文化,大多已只見于史料記載,殘存于民間的母系意識,也與摩梭的母系制文化很不相同。摩梭母系制文化,無論是從歷史到現(xiàn)狀,從社會發(fā)育、家庭結(jié)構(gòu)、婚姻模式到氏族集團、風俗禮儀都自成一體,比較完整。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對于增強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凝聚力、制約個人占有欲的惡性膨脹,促進兩性的平等互敬,推進社會的安定和諧、社區(qū)內(nèi)人際關系的和睦友好,以及減少性和婚姻方面的糾紛等,都有非常突出獨到的功能。曾經(jīng)在瀘沽湖作過長期調(diào)查研究的香港學者周華山認為,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妥善處理當今社會的諸多難題,譬如老人不受尊重、被遺棄;現(xiàn)代人面對衰老和孤獨的焦慮;兩性在社會地位、感情空間方面的權(quán)利不均;現(xiàn)代人在性魅力上的沉重壓力和在親密關系里的占有與矛盾;性騷擾、強奸等性犯罪以及偷竊拐騙、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犯罪行為;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疏離、自我偏執(zhí)、心靈空虛;婆媳、妯娌、親子、兄弟姐妹之間的家庭糾紛與矛盾……
“誤讀”
20多年前,第一次到瀘沽湖做調(diào)查時,我所獲得的強烈提示是,我將走進“一個充滿神秘的世界”。果然如此。與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鄉(xiāng)村一樣,這里絕大多數(shù)人生活在物質(zhì)簡單甚至匱乏的境地中,剛剛在漢族鄉(xiāng)村生活過幾年的我,被這里的“與眾不同”激活出許多新鮮感。當時曾在記事本里這樣寫道:
瀘沽湖太遙遠。從昆明出發(fā),乘汽車,靠腳走,克服了好多麻煩,足足一個星期才到達。湖水很靜也很清,摩梭人和生活在這里的其他民族都很淳樸,很好客,非常容易交流。不過,使我受到強烈沖擊的是,摩梭人與我們漢族不大一樣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他們能夠有比我們更多的婚姻模式的選擇,他們能夠有比我們更龐大的真正由女性來管理的家庭,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種種選擇都非常自然、非常和諧。男女相愛,全憑性情相悅……真好。想想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漢族,真是有點做作……
那時候信息封閉,交通不便,來的人還很少。沒過幾年,通往瀘沽湖的山門就逐漸打開了,尤其搞起旅游以后,外面的客人來來往往于這片曾經(jīng)遠僻的土地,這里的種種與外面的“不一樣”,就顯得更加稀奇了……
對學者來說,最想探尋的是,這種據(jù)說存在于先前另一個文化年代的婚姻家庭模式,究竟是怎樣一種可以觀察的真實?對于一些存了各種心態(tài)的獵奇者來說,則更想實地窺視一下,與終日廝守的夫妻型婚姻可以不相干的男女情愛,倒底是怎樣一種模式?普通人的誤讀和誤傳,則主要出自一種好奇心。然而,如果我們不設法走進摩梭文化的深處,就不可能讀懂她內(nèi)在的真實,甚至出現(xiàn)某種有意無意的誤讀。
摩梭學者拉木·嘎吐薩說:人們對摩梭文化,曾經(jīng)有過不少誤讀,“一種誤讀是在60~70年代,由于學者們所吸收的文化之奶不同,帶著非常強烈的局限性,也有明顯的時代烙印。還有一種誤讀,是‘浪漫的誤讀,處于對自身文化的反感,過分的美化和神化摩梭文化,把異文化想像得十分的神奇美麗,好像摩梭人都不食人間煙火,他們躺在云彩上戀愛,除了戀愛就喝酒唱歌,然后跳舞。再一種誤讀是‘民族中心主義作怪之下的解讀。曾有學者說摩梭人是‘沒有父親,沒有丈夫,沒有家庭,沒有婚姻的社會,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的民族,至少摩梭人不是……”
有些學者,出于某種建立功名的心理,從某種固定的現(xiàn)存理論模式入手,有意無意地在自己寫出的文字中,采取“棄此存彼”的辦法,僅僅只記錄所謂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從而對摩梭人的真實生活采取一種“斷章取義”的手法,用某些局部來指代整體。這種情況,甚至在調(diào)查過程中就大量發(fā)生了。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某個語境轉(zhuǎn)入另一個語境中時,自然少不了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取舍”,然而,如果這種“取舍”是為了達到某種在學界產(chǎn)生“轟動效應”的目的而故意為之,那就相當不應該了,由此產(chǎn)生的這樣那樣的誤讀和誤傳,不僅是學術研究中需要“打假”的東西,同時也是對生活在瀘沽湖邊的摩梭人之真實存在的巨大不尊重。
那天,站在一個凸起的小土坡上,由高往低,看著那遠近連片、被世世代代的摩梭人造就出來的“大地藝術”,我躺下來,展平四肢,想躺倒在這自然和諧的畫面里,體會那種心靜如水的情形,沒有成功。我想起的是,半年前在電視里看見的紐約街頭,狂躁的飛機,銀灰色的世貿(mào)大廈,濃烈的黑煙,騰空而起的火光,還有許多人充滿了驚悸和絕望的尖叫聲……那種由世貿(mào)中心被恐怖襲擊時不能不引發(fā)的震驚和難堪,幾乎就是城市所代表的現(xiàn)代文明的極端版本,它同摩梭人的村莊和田野述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美國歌手喬治·丹佛在世的時候,一直在用他略顯沙啞但真實的嗓音唱“鄉(xiāng)村之路帶我回家”。因為沙啞,還帶了種真摯的感傷。我看他一直試圖重新?lián)焓捌疬z失在那個灰色樓廈間的殘破的夢,但卻始終有點信心不足。今天的城市過于單調(diào)過于忙碌,遠離了夢中家園的人,在談論著有關鄉(xiāng)村和家園的話題。同敏感的喬治·丹佛差不多,我們都知道,那個家離我們太遠了,其實我們擁有的,只是尋找那條“回家的路”的沖動而已。家已不再,卻感傷地唱著歌,執(zhí)著地尋找回去的路。這是現(xiàn)代人生命經(jīng)歷中的尷尬。
年復一年,摩梭人吃飯睡覺,干活唱歌,讓男女間的愛情在獨有的文化土壤中生長,他們的生命存在是自然真實的,作為外來人,我們不應該“借他們的車來搭載自己的私貨”,倒是自自然然走進摩梭人的木楞房時,你很可能會得到某種類似“回家”的感覺,溫馨而和睦。
與“憂慮者”對話
2001年5月,在瀘沽湖邊,我碰到一個與她的德國丈夫來旅游的華裔德國老太太,同住在湖邊摩梭人開的小旅店里,我們有過幾次比較深入的交談。得知她已經(jīng)是第三次到麗江和瀘沽湖,我驚訝不已。交談從我的問題開始。
我問:幾次到這地方,感覺如何?
老太太說:老鄉(xiāng)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但我最難過的是這里的本來面目已經(jīng)越來越少,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少了那些古風和人情,麗江古城和瀘沽湖邊的摩梭人都將不再存在。我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到中國旅游,必須抓緊時間,再過幾年,中國最有特色的那些好東西很可能就不會存在了。
說這番話時,老太太有點激動。仿佛平時與她相距遙遠的瀘沽湖是一個她所心愛的孩子。看來,危機就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這的確是處處可見的事實。許多人都在擔心,一不留神,旅游目的地那些有特色的文化,會不會轉(zhuǎn)眼之間就消失在外來的沖擊中?
我請她把不滿意的事情談得具體些。
她認為,面前的瀘沽湖邊,商業(yè)味太濃,商店開得太多,老鄉(xiāng)也不如過去淳樸了。接著,她把這一次從麗江到瀘沽湖碰到的種種不愉快,包括乘車、住店等數(shù)落了一番……
類似的看法,我當然已經(jīng)多次聽過。只不過此時聽一位血脈之根在中國的外國人再次講起這種事,似乎感覺有所不同。
老太太說,她在博物館工作,十幾年前,在一本畫報上看到瀘沽湖,知道摩梭人的家庭很有特點,然后就來了。來了以后,她就住在這個村子,就在村口的一戶老鄉(xiāng)家,感覺真的很好,湖水清得不得了,老鄉(xiāng)也淳樸,見了她還覺得稀奇。她就這么住了一個星期。他們不參與村民組織的那些騎馬、劃船、篝火晚會之類的活動,到這里來,也說不出什么目的,就只想靜靜地住幾天……
猶豫片刻,我向她提了一個較為直率的問題:可是,這里的人總該活得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吧?來自大都市的人,有什么權(quán)利一定要求山里這些人永遠“淳樸”,或者再說,“淳樸”是什么意思?外人來了,就往自己家里請,做吃的,然后不收錢,最后再給那些來自都市的人留下個好印象,說“那里的人真是好客,淳樸得讓人感動,居然吃飯不收錢……”
老太太沒有再吭聲,只看著火塘里的火苗發(fā)呆。
我知道,有類似憂慮的人不少,整個中國好多地方都面臨著這類問題。我們搞的旅游業(yè),主要目的是招人家來看的,所以市場很容易扮演一種“殺手”的角色,特色文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很普遍。事實上,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流,已經(jīng)發(fā)生在當今世界的各個角落,由此引起的碰撞,以及碰撞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和諧與不和諧也處處可見。這樣那樣的理論常有空泛或簡單之嫌。最近幾十年來,摩梭人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瀘沽湖旅游區(qū)的開發(fā),外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其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相當激烈。我在實地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外面來的旅游者五花八門,每個旅游者都有自己想要看到的瀘沽湖和摩梭文化,如果只是簡單地適應某些外來游客的需要,不僅摩梭文化中有深度的東西會碰到危機,游客也不可能都滿意。關鍵在于,必須主動積極地審視和閱讀自己的文化,同時又能修正和重構(gòu)自身的文化價值取向,這是一個磨合的過程。
有人提出,要對摩梭人的生活習俗進行強制性的保護,對此我表示巨大的懷疑。文化是活的生命存在,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按照“遺產(chǎn)”來“保護”有生命的文化,該如何進行?這種人為的恢復,可以被形象地稱之為“破壞性的保護”。直言不諱地說,時下在關于如何保護特色文化,使它們在不斷現(xiàn)代化的開發(fā)過程中保持特有魅力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程度不同的誤區(qū)。有些旅游者,特別是從國外來的,似乎總是希望旅游地能夠遠離現(xiàn)代文明,偏執(zhí)地認為,越是原汁原味就越好。但是設想一下,我們從外面來,旅游或者干點別的什么,喝著咖啡,上著網(wǎng),有什么權(quán)利因為摩梭人過去不喝咖啡,不上網(wǎng),就人為地劃出禁區(qū),要求他們這也不可,那也不能……文化也不是僵硬不變的東西,絕對不能有那種“文化霸權(quán)”的潛在心態(tài)。
我覺得電視機擺在木楞房里,還有村子外面的IC電話,其實很協(xié)調(diào)!至于某些過分商業(yè)化的現(xiàn)象,也用不著大驚小怪,稍加引導就行。無論誰,談論這些事,應該首先尊重這些局內(nèi)人的愿望,然后應該相信文化的兼容能力。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恐怕也未必只有傳統(tǒng)文化才會一敗涂地,重要的是,我們得稍稍看遠點,距離太近,聽見的都是撕裂的聲音,看見的都是不和諧。
有生命力的東西,它總會繼續(xù)生長下去。我相信。
(題圖:夜晚的祖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