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松
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追述其家族祖先時說:“在我們家的祖先里,有一個曾入選翰林院,人稱鄧翰林,可能這個翰林就是我們這個鄧氏家族中祖祖輩輩最著名、最光彩的人物了?!?/p>
這位鄧氏家族“最光彩的人物”,名叫鄧時敏,因為在清朝乾隆初年有過中進(jìn)士、入翰林院的經(jīng)歷,故被人尊稱為“鄧翰林”。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在清嘉慶二十一年刊行的《四川通志·人物志》中,作了這樣的評介:
鄧時敏,字遜齋,雍正十一年舉于鄉(xiāng)。乾隆元年成進(jìn)士,入翰林,遷侍講。八年,為江南宣諭化導(dǎo)使,遷大理寺卿。奏請終養(yǎng)。起服,補(bǔ)原官。以老乞休。時敏溫恭恬退,無矜容躁氣。遇事凝然,不可干以私。在廷尉久,遇秋讞,每苦心平反,有所得必爭,爭不得必奏。剛果持正,不肯曲為遷就。和而能介,殆有道者歟!
這段文字過于簡括,本文僅根據(jù)族譜、地方志以及文集等相關(guān)資料的記載,將其一生行述事跡,略加輯錄整理,聊補(bǔ)此闕。
根據(jù)廣安《鄧氏分譜》記載,鄧時敏的高祖為明末崇禎進(jìn)士鄧士廉,歷官吏部尚書、晉大學(xué)士,后隨南明政權(quán)永明王入云南,最后在緬甸殉難。其事跡載入《明史》卷二七九《任國璽傳》,征之有據(jù)。
鄧士廉傳子鄧,在明末由廣安赴廣東尋父途中遇害。鄧有二子:嗣祖、紹祖,二人客居廣東20余年,于康熙十年返籍,定居廣安姚坪(今廣安市廣安區(qū)協(xié)興鎮(zhèn)牌坊村)。紹祖早逝,嗣祖有二子:琳、琰,后由二祖派生十房人。即:鄧琳有六子,為長六房;鄧琰有四子,為二四房。鄧時敏屬長六房的支系,而鄧小平一脈,則屬二四房之后,故鄧翰林乃是鄧小平的同堂遠(yuǎn)祖。
鄧時敏的父親鄧琳,出生于廣東,3歲時隨父母返回故里廣安。從小學(xué)習(xí)古文辭,20歲補(bǔ)弟子員。家故貧,以舌耕為業(yè)。雍正十三年任中江縣訓(xùn)導(dǎo)。鄧琳教子有方,長子、三子為同榜舉人,季子鄧時敏高中進(jìn)士。
鄧時敏聰明好學(xué),少年時讀書于廣安朝陽寺,師從鄧輪。鄧輪,字輛仙,原本是歲貢生出身,博學(xué)多聞,隱居朝陽寺授業(yè)。一見時敏,預(yù)測其終將成為大器,于是授以經(jīng)史,時敏果不負(fù)其所望。故當(dāng)?shù)亓鱾鬟@樣的時諺:“廣安鄧輛仙,文名冠蜀川?!?/p>
鄧時敏于雍正十年到成都參加鄉(xiāng)試,高中為舉人。乾隆元年到北京參加殿試,以第二甲第89名的成績登進(jìn)士,入選進(jìn)翰林院。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授文林郎、庶吉士。十二月,授編修。因為這兩次晉升,他的親屬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封賞。在《鄧氏分譜》上,至今保存著乾隆二年三月六日、十二月五日,乾隆皇帝授予其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的誥封文書4件。
乾隆三年奉命典試順天。鄧時敏因為主持這次“戊午”之試,為朝廷取士最多,“得人最盛”,而引起關(guān)注。在這次被錄取的考生中,后來名聞天下的,有武將出身的滿洲正白旗人阿桂,出將入相20年,深為乾隆皇帝所倚重。有以“文章風(fēng)采彪炳一代”的著名文學(xué)家袁枚。袁枚在這次考試之后30年,還以《戊子榜發(fā)日作一詩寄戊午座主鄧遜齋先生》為題,作詩一首。詩中有這樣四句:“父母愛兒子,不能道兒賢。惟師薦弟子,暗中使升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七年遷升侍講。八年為江南宣諭化導(dǎo)使,十年遷大理寺卿。不料,恰逢其父鄧琳卒于家。擔(dān)任中江學(xué)導(dǎo)的鄧琳,自年70歲解歸之后,一直閑居廣安。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家,終年76歲。按照丁憂之制,鄧時敏回籍服喪。由于其母尚在,故他又以老母春秋高,乞終養(yǎng)家居,得到批準(zhǔn)。
乾隆十六年冬,鄧時敏參加“皇太后萬壽慶典”,趁機(jī)進(jìn)京入覲。乾隆皇帝為此賞賜他“綺紈珍品”。他并因此得以增秩,授通奉大夫,大理寺卿加一級。在《鄧氏分譜》上,至今保存著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授予其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他本人及妻子李夫人的誥封文書6件。其中,對他的誥封全文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法惟明允,廣帝德以好生;職在詳平,輔民彝而率。爰領(lǐng)茂典,用獎成勞。爾原任大理寺卿加一級鄧時敏,熟悉典章,深通能要。簡司棘寺,務(wù)求五聽之孚;參核爰書,慎守一成之憲。班既登夫月省,寵正渥于天家;慶澤會逢,恩綸宜沛。茲以覃恩,特授爾階通奉大夫,賜之誥命。于戲,罔攸兼于庶獄,知予欽恤之心;無或私于兩辭,懋爾平反之績。寵光永荷,令問彌彰。
祝壽既畢,鄧時敏又從京城返回廣安侍奉老母。越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鄧時敏再次上書為皇太后祝福。乾隆皇帝為此贈賞他“萊彩怡顏”屏帳一幅。因其時鄧母年逾九旬,鄧時敏猶隨侍在側(cè),故乾隆皇帝借用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子“戲彩娛親”典故,對他的至孝事跡加以褒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其母病逝,歿年93歲。錢塘袁枚專門撰有《鄧母李夫人墓志銘》以資悼念。鄧時敏守喪3年,至二十九年,始重返京城為官。這樣,他因為父母之喪,在原籍廣安居住的時間,前后長達(dá)20年之久。
在這20年期間,鄧時敏聚合族人的力量,在姚坪一里處,合建了一座鄧氏宗祠。他還經(jīng)常到父親的老朋友、月山龍泉寺的主持九一禪師處訪問,并為之題寫了“山高月小”的匾額。乾隆二十六年,他還慨然帶頭捐出40兩銀子,倡議維修古剎朝陽寺,并題寫了《募修朝陽寺前殿記碑》。他希望能夠通過此舉來感動神靈,以“降福于此邦”。在廣安期間,他還與州人陸良瑜合纂了一部《廣安州志》,共十三卷。
鄧時敏服闕重返京師,自蜀泊舟,順江而下。時典試順天所取之士,多在江南為官,如曾任錢塘令的袁枚、海州判王發(fā)桂、上元令李棠等,聽說恩師過江上京,自然免不了前來相送。袁牧為此還寫下了“先生應(yīng)莞爾”、“吾道在江東”的詩句。
重返京城后,仍補(bǔ)原官,為大理寺正卿,一時間引起轟動。一方面有人認(rèn)為,“古人一日養(yǎng),不以三公易”。像鄧時敏這樣“洵篤于大性”的人物,自然“世俗所可期者”;但是,另一方面,朝廷一些“新貴少年”,則把鄧時敏視為“過時古物”,爭相當(dāng)面“揶揄”。而鄧時敏卻不與之計較,也不樂于與客親熱。每天退朝后,僅與“一卷書”、“二三耆舊”朝夕相處而已。
據(jù)其時在京為翰林院庶常的四川同鄉(xiāng)李調(diào)元記載,鄧時敏在京時,住在孫公園。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樹,樹徑大約一人雙手合抱,開花時香飄四溢。鄧時敏經(jīng)常約集在京為官的同鄉(xiāng)在樹下宴酒賦詩。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一次聚會上,就有大司馬周煌、御史劉天成、檢討張、郎中李漱芳、員外郎王汝璧、戶部主事唐樂宇、刑部主事孟邵等一批四川籍官員參加。大家飲酒做詩,即席分韻。李調(diào)元韻有:“鄉(xiāng)宇有怪道,酒都無異客”,“須知花亦是同鄉(xiāng)”的詩句,深得鄧時敏的稱道。鄧時敏也在這種場合下作了一首題為《野望》的詩:“獨立高原望,蒼茫古樹秋。白云荒大漠,紫氣滿中洲。水落魚龍冷,山高鸛鵲游。何人吹玉笛?清韻出江樓?!痹娭歇q見唐賢風(fēng)格,表現(xiàn)了作者年老寓京的悲涼心境。
鄧時敏歷任大理寺正卿多年,專門掌管平反刑獄之責(zé)。由于他“熟悉典章,深通能要”,為人正直,處事剛果沉毅,不徇私情,同列為之敬畏。
三十九年(1774年)以老告病還鄉(xiāng),次年,卒于家,終年66歲。宣統(tǒng)《廣安州新志·古跡志》明確記載了鄧時敏墓的位置、入葬時間和碑文:“誥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鄧時敏墓,州北十里姚坪,乾隆中葬?!痹凇爸荼笔镆ζ骸钡哪沟郎?,并豎有鄧時敏神道碑一座,今已修復(fù)重建。他的門生袁枚有挽詩云:“告奠中原公亦笑,是誰衣缽有將軍”,喻指他的另一個門生阿桂將軍,其時正為高宗所倚任。
對于他的一生,袁枚評價說:“先生以萬里孤臣,旁無憑借,而能委蛇卿班,適來適去,卒全名節(jié)以歸。”他何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在袁枚看來,鄧時敏由于能夠做到“重其身,端其范”,并以報效皇恩為大,所以,反過來必然為朝廷所賞識。所謂“無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風(fēng)氣矣”。所以,他能經(jīng)常得到乾隆皇帝關(guān)照,“此非遭遇圣明始終眷護(hù),而能如是乎!”
鄧翰林一生著述,除纂輯《廣安州志》外,另有《雅詩》一卷,系乾隆九年文廟告成時所作?!秹魩r文集》二卷,乃居家修志時所作。
鄧時敏晚歲有一子。他死后不久,其子亦卒。鄧氏該房竟成絕嗣。
鄧時敏生前居住過的舊宅,名叫翰林院子,距廣安鄧小平故居約1公里。據(jù)介紹,少年鄧小平就是在這座翰林院子正堂右側(cè)的小院里,開始發(fā)蒙上學(xué),并起了一個學(xué)名叫鄧希賢。如今,翰林院子已成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整個院子已按照當(dāng)年的原貌修復(fù)一新。
(題圖:修復(fù)后的翰林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