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合作
談孔子的義利觀,得先說說孔子的行學。
行學,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學說。
荀子說:“行也者,行禮之謂也?!毙袑W,就是禮儀學。
先說什么是禮。千百年來,人們對禮的認識,只是很淺層次的。因而,中國雖號稱禮儀之邦,道德水準卻不敢使人恭維。很大原因是人們對禮認識有誤。
禮的出現和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逐漸規(guī)范形成的。禮不是能隨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文明的傳統(tǒng)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還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根本轉變,都不可能異想天開地另創(chuàng)一套禮。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換時如此,封建制向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體制轉換時也是同樣,必須在繼承中發(fā)展。要想完全拋開舊體制的“禮”的思想及形式,另創(chuàng)一套,則“民不知所措”,只會引起社會混亂,思想動蕩,道德淪喪。故孔子說:“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所以舊禮不遺棄,那么百姓不會變奸詐。
禮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只是行為規(guī)則。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思想和行為。禮是思想和行為的高度統(tǒng)一,是符合社會倫理的自覺行為,而不只是外在的約束。內在的思想范疇,叫“仁”,是一切美德的總稱,是禮的根本;外在的行為規(guī)則叫“義”,即禮的規(guī)則。只有思想和行為都符合社會倫理要求,才算是禮。
禮是仁和義的和諧統(tǒng)一。
《易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比屎土x是做人的標準。仁是思想的圭臬,是禮的根本;義是行為的圭臬,是禮的表征。
行學包括仁學和義學兩方面內容。
(一)仁學
人們對“仁”的認識,論述很多,爭論很多,卻都沒有找到“仁”的本質?!叭省钡降资鞘裁茨?
仁是各種道德標準的總匯。仁從“人上”?!岸奔础吧稀薄9糯摹吧稀弊謱懽鳌岸?,“下”寫為一長橫下一短橫,是指事字?!吧稀?,說文“高也”。仁從“人上”,“仁”的意思是“上人”,高人。高人,指有才華,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由高人引申為完人,全人,指沒有缺點的人。
“仁”指完人?!盀槿省?,就是不斷地克服缺點,做到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而且是不同的缺點?!翱鬃咏倘?,各因其材”(朱熹語)。不同學生問仁時,都是針對其缺點而說的,因此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
仁是人一生的追求,人活著,就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修養(yǎng)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因而孔子不輕許人“仁”。配得上“仁”這個稱號的,只能是蓋棺定論的人,一種是沒有缺點的完人,如古代賢人伯夷叔齊等;一種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高人,如管仲,他雖不儉不知禮,但因其“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故孔子稱其仁。
仁是做人的目標,是全德,而不是一種品德。
(二)義學
義是禮的形式。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明確點出義是人所遵循的規(guī)則,即形式。君臣之義,父子之義,朋友之義,夫婦之義,都是各自遵循的規(guī)則。
《左傳》中的兩則記載,可以很好地說明禮與義的關系。
《左傳》昭公五年載:
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義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義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p>
這就是說,儀式上的揖讓進退的動作行為,只是義。即使能夠按照既定的禮節(jié)而行,若不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行動,而只是裝模作樣地“色仁而行違”,還不是禮。義只是禮的形式,只有與仁和諧統(tǒng)一,變?yōu)樽杂X行動,才能稱為禮。
(三)孔子的義利觀
義是禮的規(guī)則。那么,“義”和“利”有什么關系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義”就是“利”。
最初的“義”,就是分割食物的規(guī)則,義即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有了高層次的精神活動,義變成了社會活動規(guī)則,不等同于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損利的。“義”考慮社會效益,包括精神和物質之利;“利”著眼于物質之利。
墨子說:“義,利也”,是從實用的角度,認為一切不能帶來直接物質利益的規(guī)則,都是不需要的。墨子倡導實用,反對禮樂及一切精神意義上的形式。墨家思想,對社會來說,是倒退。故荀子批評說:“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黑白也,猶聾之于清濁也,猶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蹦庸拇档?,只是物質建設,孔子所言,兼重精神建設,以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
在先秦典籍中,義利之爭還是關于禮的形式的爭論,即禮的規(guī)定是只以利為依據,還是兼顧精神的需求??鬃诱J為禮義應兼顧精神的需求;墨家觀點認為不能給人們提供直接的物質利益的規(guī)則,都不需要,如樂。
后來儒家學者一直把“義”當作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與人們的物質利益完全對立。關于如何對待倫理規(guī)范和物質利益,中國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其實,義和利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孔子并沒有把義利對立起來,《里仁篇》所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并不是把義、利對立,而是指君子小人行事取舍的標準側重不同。君子多考慮社會影響,小人多考慮物質財富。
孔子并不反對取利,還提倡取利。
孔子認為,該得的利一定要得?!霸紴橹祝c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這章的意思是:孔子給原思俸祿,原思推辭,或許是覺得學生給老師辦事,不應該要報酬??鬃诱f,這是你的俸祿,不是鄰里相贈與。鄰里贈與,可不要,俸祿是應得的,勿需推辭。
從這章可以看出孔子并非不言利,只要是該得的利就要得。不要羞于取利。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親戚、同事之間關系較密切,往往羞于講報酬,取報酬。這種觀念是不合時宜的。孔子提倡的是:該取利時一定要取,否則,還會有害。
據載,按照魯國的法律,魯國人碰到在別國做了奴隸的魯人,要想法贖回來,事后可到國庫領取墊付的銀子。子貢有次在國外贖回魯國人后,自己不在乎那點銀子,就不去支取??鬃优u說:“你家境富裕,贖回魯國人后不去支取贖金,別人也會羞于去領取贖金。這樣,以后誰還會去贖魯人呢?”
人們認為孔子看淡利,主要是對“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理解所致,解“罕”為“稀少”,認為孔子不談利。
我認為,“罕”的意思是“完全”,即把利、命、仁的問題說全了,談透了。
“罕”是古代捕鳥的網。由網眼稀引申為“稀少”。也可由網眼是透的引申為“透徹”,或說是“網盡”,“全部”。我們知道,“原形畢露”的“畢”是“完全”的意思。“畢”,也是古代一種長柄的網,引申為“完全”。同樣是網的“罕”,也可能引申為“完全”。我認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意思是:孔子把利、命、仁談透了。
孔子的確把“利”說透了?!独锶势罚鹤釉唬骸胺庞诶?,多怨?!薄獩]有利益去做,多怨恨。這是利的本質。想想看,誰做事沒有動機,無利的事誰肯干?孔子說這句話,不是要人去求利,而是說在干事時,要使人有利可圖,就會很高興地去干。只要“見利思義”,該取利時,還是要取的。
孔子不但贊同取合義之利,還提倡學生去經商取利?!断冗M篇》第19章載,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則屢中?!?/p>
“賜不受”是:“賜與顏淵,他不接受。”因為該得的,必得,不該得的利,則不能要。這章的譯文是:先生說:“顏回,他富裕嗎?常常很窮,賜與他,卻不要。叫他去做生意,每次都能猜中?!?/p>
孔子從不曾賤貨殖,子貢問有美玉于此,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殷人多從貨殖,故稱商人。商人在殷周時的地位并不低,可以為相,如呂不韋等。
后人多把“賜”當作子貢的名。因而對“賜不受命”這句話的解釋,古今有很多筆墨官司,糾纏不清。王弼、江熙把“不受命”解為“不做官”,可是子貢并不是不做官,《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常相魯衛(wèi)”。俞樾的《群經平議》認為古之經商皆受命于官,子貢是走私。楊伯峻認為“兩說皆言之成理,而未知孰是,故譯文僅以‘不安本分言之”(《論語譯注》)。
其實“賜”是“賜與”,不是指子貢。一般稱學生的名時,往往帶“也”,如“回也”“由也”“賜也”?!墩撜Z》中沒有單獨叫名的。這章是贊顏回一心求學,不去貨殖。他并非不善貨殖,“臆則屢中”,從側面來贊揚顏回對求學的專注。
在孔子思想中,義的范圍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利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義包括利,沒利之義,怎能使人遵循呢?“放于利而行”,所“行”就是指行義而言,無利而強求人遵循禮的規(guī)則,則“多怨”。義和利不是對立的觀念和實體,而是相生相承的包容關系。道德理念,必需遵循利的原則,才會被人自覺遵守。
人人都認為現在的社會風氣不正,活雷鋒少了,能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人少了。其實,并不是現在少了,中國歷代都不多。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有很大關系?!熬硬谎岳保龊檬虏荒芤獔蟪?。這些理念,阻礙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和幫助??鬃诱f:“放于利而行,則多怨?!比魏涡袨?,即禮義規(guī)則都不能沒有利,否則,人們根本不會自覺遵守。我們應當宣揚取利,提倡在人們付出幫助時應獲得報酬。受助人應主動付報酬,助人者也應以接受報酬為榮。有利之義,人們自會自覺而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要求:重利,不僅僅是重己之利,還要考慮別人。利的觀念也包括別人之利,自己取的利是正當的,是不以損毀別人的利益為基礎的,也要重別人之利。
如果我們在宣揚取利的正當性時,不要偏廢忠學、信學的宣傳,就無需擔心社會風氣會變得唯利是圖。
對孔子重名重利的新認識,對在經濟社會中重塑中華民族的現代性格,有很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