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重光
在福建省西部,自北而南,巍然聳立著許多挺拔高大的山嶺,綿延數(shù)百公里,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江西省和福建省劃分開,這就是著名的武夷山脈。武夷山脈的主峰黃崗山海拔 2158米,為我國東南最高峰。
山脈的北端,有一座秀麗的山城,舊名崇安縣,1989年后改稱武夷山市。
久享盛名的武夷山風景區(qū)位于市區(qū)南約15公里處。碧水丹山,地貌景觀奇特,三教爭輝,人文景觀獨勝, 1982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9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國少有的“世界雙遺”風景區(qū)。
造物杰作
武夷山風景區(qū)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5公里,向有“奇秀甲于東南”之稱。其最大特色是山與水的奇妙結合,景區(qū)內(nèi)群峰聳拔,秀麗奇?zhèn)?,著名的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澄碧清澈的九曲溪水繞山而流,山回溪折,峰隨溪轉,構成了一幅靈秀生動的天然畫廊。
這幅山水畫卷,是造物的杰作。要知它的來歷,還得從遠古時期地質(zhì)構造變化說起。
在大約六億年前,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包括今浙江南部、福建全省和廣東一部分,有一塊陸地漸漸隆起,人們稱之為“華夏古陸”,而其周圍仍是浩瀚無際的大海,武夷山脈的位置就處在這塊“古陸”的西北部海岸邊。到了大約距今三億六千萬年的時候,在廣泛的世界性造山運動背景下,武夷山地一帶,普遍發(fā)生巖漿侵入作用,形成了許許多多的花崗巖體。此后又經(jīng)過多次的地質(zhì)時期,在中生代白堊紀至早第三紀,武夷山脈兩側形成許多碧波蕩漾的山間湖泊,湖泊中沉積起來的紅色巖層,構成了遍布武夷山脈的幾十個紅色盆地。
武夷山風景區(qū)就是這些紅色盆地中最為瑰麗多姿的一個,為區(qū)別于綿長的武夷山脈,又稱為小武夷。受地質(zhì)構造的嚴格控制,這一帶的西部發(fā)育了長達幾十公里的大裂谷和斷塊山脊,東部則有曲折多彎的溪流,柱狀、錐狀的峰巒,以及巖壁陡峭的懸崖。這是一種典型的丹霞地貌,是我國同類地貌中山體最秀、類型最多、景觀最集中、山水結合最好、視域景觀最佳的自然景觀區(qū),因此在中國名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小武夷奇妙的山水景觀,自古就蜚聲遐邇。歷代多有名人詠贊,其中如南朝江淹,唐宋李商隱、蘇軾、辛去疾、陸游,范仲淹、李綱,朱熹,明代徐霞客等。近現(xiàn)代以來,文人學士達官顯貴更是紛至沓來。郭沫若1962年來武夷山,寫《游武夷泛舟九曲》一詩,概括了武夷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勝:
九曲清溪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
閩越先民之跡
郭沫若詩中“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一聯(lián),讀來很有一點神秘的意味。其中“六六三三”典出古人“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詩句,三三為九,三三秀水指九曲溪,六六為三十六 ,六六奇峰指三十六座最著名的山峰。三、六、九都是道家喜用的數(shù)字。為什么恰好把溪流湊成三三得九、把奇峰湊成六六三十六之數(shù),這恐怕是反映了先民的神秘觀念。
武夷山自古就是福建先民活動的重要區(qū)域,這里留下了許多關于先民的傳奇故事。
早在漢代以前,傳說武夷山有位仙人武夷君。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專程到武夷山來,以干魚祭祀武夷君。當時用來陳列祭品行祭禮的是一塊近乎方正的巨石,后人稱其為漢祀壇,位于幔亭峰下,可坐數(shù)十人。
還有一個傳說,遠古時武夷山這個地方住著武族和夷族兩個部落,他們分別是彭祖的大兒子彭武和二兒子彭夷的子孫,因為爭奪風水寶地而連年爭戰(zhàn)。后來有一位白發(fā)老翁自天而降,勸和了同根而生的這兩族人,還送他們一只金雞報曉,讓他們聞雞而起,勤勞開發(fā)武夷山區(qū)。這位白發(fā)老翁就是武夷君。
今天,我們用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觀點來看,武夷君的傳說反映了福建遠古時期閩族或閩越族先民的活動。
閩族也曾經(jīng)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坐落在閩東福鼎縣境的太姥山,坐落在閩南漳浦縣境的南太武,乃至坐落在粵東潮汕境內(nèi)的草太武,都是閩族母系氏族社會的遺跡。在福建閩方言中,“母”、“姥”、“武”音義相通,“太姥”、“太武”都指閩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作為氏族領袖的一位老祖母。從福鼎、漳浦和潮汕都有“太姥”、“太武”活動的遺跡來看,當時閩族的活動范圍是相當廣大的。
地處閩北的武夷山也在古閩族的活動范圍之內(nèi)。從由一位老祖母充當閩族氏族的領袖,到武夷君成為武夷山眾仙之首,標志著閩族已然由母系氏族階段發(fā)展到父系氏族階段。武夷君應是該父系氏族社會的一位特別能干的部落首領,由于貢獻大,威望高,被神化成為眾仙之首。
秦漢時期的閩越國,是閩族與來自浙江的越族結合的產(chǎn)物。閩越國積累了閩、越兩族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又吸收了中原華夏族的先進文化,國勢曾經(jīng)相當強大,居然能夠與正當全盛的漢武帝中央王朝抗衡。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南距武夷山風景區(qū)20公里的興田鎮(zhèn)城村,發(fā)掘出閩越國的都城,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其大型宮殿建筑遺址群,占地面積數(shù)萬平方米,庭院、殿堂、廂房、回廊、天井、祭壇等王城應有的設施齊備,布局井然,反映了漢代福建先民達到的文化水平?,F(xiàn)在,城村漢城遺址已經(jīng)成為武夷山世界遺產(chǎn)的重要內(nèi)容。
反映福建先民生活和文化觀念的另一重要實物是架壑船棺。這是武夷山先民的一種葬具,分底和蓋兩部分,以整根楠木刳成,棺中有人字形竹席、細棕、麻絲、棉布和龜足木盤等隨葬品。葬洞為自然崖洞或懸崖裂隙,一般是一洞葬一棺或數(shù)棺。經(jīng)測定,其年代距今約3000多年??芍自崾鞘鲿r期福建先民的葬俗。
安置船棺的崖洞高懸在九曲溪兩岸懸崖峭壁之上,古往今來引起多少游人的好奇和驚嘆!人們難以想像,先民在生產(chǎn)力極其原始落后的情況下,用何神力能夠把龐大的船棺放到那么高的崖洞中,因而引發(fā)種種遐思,猜測那是仙人用的舟船,故此又將船棺稱為仙櫓、仙舟。
泛舟九曲溪
武夷山山奇水秀,名勝古跡難以枚舉,領略武夷風光,選擇游覽路線頗有學問??梢缘巧脚R水,譬如登上著名的天游峰,俯瞰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奔騰而來,環(huán)繞腳下群山,合流而東注于海,景觀壯麗。
但最佳的方案是在九曲溪中泛舟看山,清流澄碧,兩岸多峰巖、摩崖、古跡。九曲的次序是逆流而數(shù)的,即最上游為第九曲,順流而下,依次為八曲、七曲……二曲、一曲。
九曲風光名勝,舉其要者,一曲有大王峰、幔亭峰;二曲有玉女峰、鏡臺、仙榜巖;三曲有仙游巖、小藏峰,小藏峰等危巖峭壁上的架壑船棺最集中,在此舉頭觀賞,位置最佳,也有人把此處的架壑船棺稱為虹橋板;四曲有大藏峰、仙釣臺、金雞洞,此處也有虹橋板;五曲有隱屏峰、接筍峰、武夷精舍、云窩;六曲有天游峰、曬布巖;七曲有三仰峰;八曲有象鼻巖、人面石;九曲有齊云峰、孔雀開屏石等。
有些前人為了能慢慢地從容游覽,往往逆流泛舟,從一曲游覽到九曲。如徐霞客游武夷就采取了這樣的辦法。途中遇到奇巖怪石,名峰古洞,乃不辭萬險,攀躋奮登,甚至捫蘿懸棘,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得深趣,非親歷其境,不能體驗,甚至根本無法想像。
閩學搖籃
武夷山可說是朱熹的第二故鄉(xiāng)。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父親朱松為官福建,朱熹即誕生于其父尤溪縣尉任上。后其父因積極主張抗金而被罷官,閑居尤溪,后移家建甌,不久病故,臨終將年僅十四歲的朱熹托付給老友劉子羽。劉子羽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崇安(即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給朱熹筑房安家,并教他讀書。所以,朱熹的少年時期是在五夫里度過的。
五夫里地處武夷山南麓,距市區(qū)51公里,民風古樸,環(huán)境幽雅,有“蓮花之鄉(xiāng)”美稱。當時五夫里出了一批名儒,如劉子羽、劉子羽之弟劉子,以及胡憲等,都是傳承二程理學很有成就的人,也都是朱松的至交好友。朱熹幼受父親教育熏陶,在五夫里又師從二劉、胡憲等,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
后來他一生講學傳道,把二程理學發(fā)展到頂峰,形成朱子理學。由于朱熹71年生命歷程中,將近70年的時間生活在福建,其老師和弟子又多為福建人,故朱子理學又稱閩學。朱熹在武夷山求學、講學、著述長達40余年,這里是他思想發(fā)展成熟之地,又是他聚徒講學培養(yǎng)后學的地方,可說是閩學搖籃。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學習、經(jīng)行的有關建筑和事物,現(xiàn)在都成了珍貴的文物古跡。在武夷景區(qū),大王峰東南麓有朱熹紀念館,其址原為朱熹曾經(jīng)主持過的沖佑觀,又稱萬年宮。
四曲北岸隱屏峰下有武夷精舍,舊名紫陽書院、文公祠。這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建的一處書院。初建時有仁智堂、觀善齋、寒棲館等,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筑群。朱熹在這里講學著書十多年,吸引了各處學者紛至沓來受業(yè)。入室弟子如蔡元定、蔡沈、黃等,后來都學業(yè)大成,對發(fā)揚和傳播朱子理學卓有成績。有的弟子為了“繼志傳道”,相繼在九曲溪沿岸擇地筑室,讀書講學,如游九言的水云寮,劉的云莊山房,蔡沈的南山書堂,蔡源的詠歸堂,徐幾的靜可書堂,熊禾的洪源書堂等等,使武夷山成為一座文化名山,有“道南理窟”、 “天南道國”之譽。清代康熙皇帝并為武夷精舍賜“學達性天”匾額。
在五夫里,有朱熹故居紫陽樓遺址,有他就讀或講學過的屏山書院、興賢書院,有他創(chuàng)辦的寒泉精舍、朱子社倉,他經(jīng)常行走的巷子則稱為朱子巷。還有他為先師劉子羽撰寫并手書的“劉公神道碑”一方,碑文長達3725字,是迄今傳世的朱熹手跡中字數(shù)最多的書法作品。
九曲溪兩岸及武夷景區(qū)各地還有數(shù)百方摩崖石刻,內(nèi)有朱熹手書的10余方,還有歷代名儒如宋代蔡沈、明代湛若水等人的書法珍品。
仙蹤佛跡
在中國,大凡名山勝地,總與儒、佛、道三教的活動相關。武夷山的情況也是如此。除了儒門閩學特別輝煌外,道、佛之盛,亦頗可觀。
道教在武夷山興起的歷史非常悠久。彭祖、武夷君等神仙傳說,都具有道教的色彩。所謂“武夷山上有仙靈”、“三三六六疑道語”,可以說整個武夷山都籠罩在道教的氛圍中。但正規(guī)道教宮觀在武夷山中興起始于晉代,位于大王峰下水光石后的止止庵就是留存至今的一座晉代道院。
自晉至唐宋,止止庵盛況空前,多有名道在此修煉,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曾住持此庵的白玉蟾。白玉蟾有文才,著述豐富,是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他的門下形成較大教團,徒眾甚盛,影響深廣。他有一首關于武夷山的《詠玉女峰》,詩曰:
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
煙映霞衣春帶雨,云鬢霧髻曉梳風。
此詩清新脫俗,沒有人間煙火氣,顯出高道本色,流傳甚廣。
明清以后,止止庵逐漸衰落,民國三十年曾一度改為“墨三圖書館”(墨三是曾任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的顧祝同的表字),后來進一步圮廢,如今只剩有遺址。
山中較有名的道院還有三清殿、凝云道院。
三清殿始建于唐代,位于大王峰下,原屬萬年宮古建筑群之一部分。民國時改為中山堂。今收歸道教,重新修繕,力圖恢復舊觀。
凝云道院建于明代,位于山北馬頭巖。原來規(guī)模盛大,內(nèi)有凝云閣、息機窩、鳴球亭、涌翠臺、蓮池、橘隱石等,占地十畝。林則徐曾為題匾。1949年后被作為民居使用,1993年始復為道觀。
投龍洞是大王峰頂一處寬約1米的石罅。宋朝皇帝好道,分派道士到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武夷山為十洞府之一,故稱投龍洞。北宋中期,50余年間遣使投送金龍玉簡20余次,可見當時的崇道氣氛。
此外,還有建于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古宮觀遺址64處,遍布于武夷山景區(qū)各處。昔日興隆熱鬧,如今只遺存一些基址殘垣、石灶、石臼和斧鑿痕跡,供人參觀遣興。這些宮觀的興衰是武夷山道教史的縮影。
佛教在武夷山興起較遲?,F(xiàn)存比較有影響的寺院,一為建于明代的白云禪寺,一為建于清代的妙蓮寺。白云禪寺位于九曲溪北靈峰白云巖,原名白云庵,最初是宋代著名學者呂祖謙結廬講學之所,明末改建成佛寺,內(nèi)有三寶殿、觀音殿、祖師壇等,殿閣半藏于巖洞中,另一半依山勢用杉木支撐。
妙蓮寺位于蓮花峰山崖,山門前有兩塊巖石,狀似蓮花,因而得名。此寺建筑巧借蓮花峰巖洞特點,上為毗盧殿,下為觀音殿和僧房,其后是三寶殿。殿藏于巖中,不施片瓦,風雨不侵,是典型的崖寺。1988年重新修葺開放。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武夷山山水奇秀,更加有閩學諸賢的住留史跡,還有一系列仙蹤禪影,無怪乎名冠東南。
茶藝
直到唐代,中國主要產(chǎn)茶區(qū)仍在北方和江淮一帶,講究茶藝的是北方和江淮的士大夫。宋代以后,全國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產(chǎn)茶區(qū)域也逐漸推向浙江、江西、福建。建州武夷山以其適宜種茶的優(yōu)越地理條件,后來居上,茶園遍布,茶場眾多。
當時制茶工場稱為“焙”。五代時建州的官焙有38處,合私焙共有1336處之多,而武夷山的北苑焙茶藝最精,每年茶葉最早生發(fā),葉芽極其肥嫩,茶味甲于諸焙,成為進貢佳品。
宋代在福建做過官的幾位名臣如丁謂、蔡襄等人,都極力經(jīng)營建州茶特別是北苑茶。蔡襄還作有《北苑十詠》,是關于北苑產(chǎn)茶、制茶、試茶、貢茶的情形。又著《茶錄》,辨析茶品之高下。按照蔡襄的說法,武夷北苑茶之最上乘者,色尚青白,有真香,味甘滑,其色、香、味都獨具風格。
當時流行把茶加工成扁圓的茶餅。北苑的茶餅是要進貢給皇帝用的,所以稱為“龍團鳳餅”。史載宋仁宗、宋徽宗都很喜歡北苑的貢茶,宋徽宗還專門寫了篇《大觀茶論》加以推崇。一經(jīng)皇帝夸贊,武夷北苑巖茶遂名冠天下,他處之茶莫敢與其爭高。
明末清初,武夷山率先制作成功烏龍茶新品種。這里所謂新品種,是就制茶烘焙的程度而言。紅茶是把茶葉完全烘焙成熟,綠茶是不加烘焙,而烏龍茶則把茶葉烘焙得半熟,特點是兼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
武夷山人還根據(jù)一些巖茶的特征,選擇、培育名叢一千多個,其中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聲譽最高。
大紅袍素有“茶王”之稱,是茶中絕品。它生長于武夷山之中的九龍窠峭壁上,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成品茶之色、香、味均為烏龍茶之首。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之一,武夷山亦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qū),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它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很多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是中國獨有的,這里還生存著大量的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題圖:武夷山主峰黃崗山遠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