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孔子思想與祖國統(tǒng)一

        2003-04-29 00:44:03牟鐘鑒
        尋根 2003年6期
        關鍵詞:孔子文化

        牟鐘鑒

        從歷史上看,孔子思想規(guī)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發(fā)展方向,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文化力量。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這樣一個大國,它的文明能夠延綿不絕、常存常新,它的社會能夠長期穩(wěn)定、沒有分崩離析,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在世界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它也有過政治分裂、軍事對峙、民族紛爭的時候,但最終它都能夠克服這些對立沖突,走向統(tǒng)一。它之所以能夠在民族和地區(qū)的多元中保持一體,經受得住內部政治對抗和民族沖突的激蕩和考驗,一個極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有著以儒家為軸心的深厚文化傳統(tǒng),這個文化傳統(tǒng)積累了極為強大的能量和磁性,遠遠超出政治的族群的離心傾向,把中華民族凝結成為一個十分穩(wěn)定的文化共同體。這個文化傳統(tǒng)是國家政治統(tǒng)一的基礎,也是國家由暫時分裂走向重新統(tǒng)一的基礎。而這個文化傳統(tǒng)的思想代表,便是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爾后中國兩千多年思想文化傳統(tǒng)的奠基者。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和儒學所倡導、推動的禮樂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主導著中國的政治、道德、教育和民俗。以個人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而言,孔子是排在第一位的人物,他對中國政治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為什么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和基礎?除了它最能適應中國古代農業(yè)文明和家族社會的國情這一歷史性的原因以外,還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原因。我想主要有四點:第一,它揭示了一系列人生常道,因而具有恒久價值,為人們不能脫離。例如“忠恕之道”便是人際倫理學的黃金規(guī)則,是不可違背的,違背了它的人際關系就要出現混亂。又如“五?!保喝?、義、禮、智、信,就其普遍意義而言,也具有超時代超地域性,為健康社會所必需,文明社會和文明人群必定有五常加以維系,沒有五常的社會一定要向野蠻倒退。再如健全人格的三要素:仁、智、勇,是人格教育和修養(yǎng)的指導原則,無其一即造成重大人格缺陷。第二,它具有博愛精神、寬大胸懷,所以能成為大國眾民共同的思想基礎??酌辖猿珜收邜廴耍J為四海之內皆是兄弟,因此不僅政治管理要以德為主,就是對于周邊之民,對于沒有接受禮樂文化的民族,都要采取懷柔的政策,以文德來遠人,而不贊成武力征服。這樣一種文化自然有感召力,它能使人們心悅誠服。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程顥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都主張仁人應把愛的情感從家庭擴大到社會,進而擴大到自然界,實現天下一家的理想。當我們誦讀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時候,都會為儒家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所感動。第三,它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能夠對不同民族、地區(qū)的不同文化包納寬容,形成既千差萬別、豐富多彩,又和諧共處、相互吸收的社會文化格局。民族差異和宗教矛盾最容易激起人們情緒上的對立,造成社會沖突和戰(zhàn)爭。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雖有民族沖突和戰(zhàn)爭而其主流則是走向融合或共處,沒有使國家分裂;雖有宗教摩擦卻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流血的宗教戰(zhàn)爭(邊緣地區(qū)個別時刻除外),外來宗教不斷進入并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形成多宗教和平共存的局面。究其緣由,儒家“和合”文化對政治家和民眾的長期熏陶,起了重要作用,它使中國人比較容易兼收并蓄,而使排斥異端的狹隘民族文化心理不能占據上風。如果只講“同而不和”,或是“不同則斗”,雖可能使社會穩(wěn)定于一時,終將會以分離告終,中國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儒家的民族觀雖然有重夏輕夷和尊王攘夷的歷史局限性,但它不重血緣而重文化,主張無論什么民族,包括華夏族和四夷各族,都必須學習和推行先進的禮樂文化,以形成文明的傳統(tǒng),這才值得尊重,否則便要受到批評。儒家既然認為民族的文明高于血統(tǒng),它的民族政策自然主張以文明的方式處理民族關系,而反對以野蠻的方式解決民族沖突。這是中國多民族能夠大致長期共存于一國的重要原因。由于“和而不同”和“殊途同歸”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宗教信仰上,多種宗教不僅同時并存,而且互相吸收,關系越來越密切,許多人可以兩教并修或三教并信,形成風氣,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第四,儒家在總結古禮基礎上建立和提倡的禮樂文化,代表著一種高度發(fā)達的東方文明,其內容豐富多彩,其形式千姿百態(tài),它優(yōu)化著人性和人的關系,使社會生活高雅、有序,文化氣息濃厚,中國因此而成為禮義之邦。司馬遷說:“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史記·禮書》)可知禮樂文化本于自然,基于血緣,成于人文,通于情意,是一種有源有流,能生能化,尚德重教,情理兼具的文化,所以有維系人心的力量。禮樂文化把政治、宗教、倫理和風俗有機結合在一起,既有理性的價值追求,又有實用的價值落實,使內容和形式達到高度統(tǒng)一。幾千年來,中國就是靠這種禮樂文化維持了文明的連續(xù)性,并在連續(xù)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它不僅對中國人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它還超出了國界,向四周輻射,傳布到東亞許多國家。由此可知,儒家思想以其較強的普世性、豐富性、理想性和實用性而在許多文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聯絡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紐帶,這是具有必然性的。

        從政治史上看,漢、唐、宋、明等統(tǒng)一王朝的漢族統(tǒng)治者皆以孔子為圣人,以儒學為國學;而南北朝、五代十國和遼、金、西夏諸割據政權(其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政權)同樣尊孔讀經,以儒學為治國之本,因此保持了政治分裂時期文化上的統(tǒng)一性,這就使得分裂不能持久,終歸要走向統(tǒng)一。北魏太祖拓跋“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魏書·儒林傳》)。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二年宣布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見《周書·武帝紀》)。金熙宗于皇統(tǒng)元年二月至文宣廟祭孔,對儒臣說:“孔子雖無位,以其道可尊,使萬世高仰如此?!?《金史·禮八》)我們可以說這些割據政權的君統(tǒng)和宗統(tǒng)是各不相同的,但它們的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卻是一致的。歷史上少數民族貴族統(tǒng)一整個中國并建立中央政權以后,皆尊孔重禮,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方略。元世祖忽必烈行漢法,采用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元仁宗延年間,特復科舉考試,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讀本,從此理學正式成為官方哲學。清朝康熙大帝親至曲阜祭孔,手書“萬世師表”,并贊頌孔子:“至圣之道與日月并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咸所師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御制文集·幸魯盛典》),又說:“天生圣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tǒng)之傳,即萬世治統(tǒng)之所系也?!?《御制文集·四書解義序》)有些學者只從政治上看到歷代當權者利用儒學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的儒學工具性這一面,看不到這種幾乎一致的文化選擇背后,是文化力量高于政治力量的表現。文化是政治的基礎,政治家為了適應中國的社會國情和文化環(huán)境,必須選擇儒學作為立國之本,否則政權不會持久穩(wěn)定。歷代君王至尊至貴,視天下為己有,威權不可一世,但他們只敢擅治權,不敢擅教權,公開宣示治國之道來自孔子,必須尊而敬之,循而行之,不如此則不能經世安邦,這正是孔子偉大之處。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看到孔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奠基者,所以學者和政治家共同尊孔子為宗師,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從社會史上看,孔子和儒家思想已經廣泛滲透到民間和社會文化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成為國民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這種民俗化和習慣化了的儒家文化,具有極為穩(wěn)定的性質,基本上不受政治變化的影響。例如儒家倡導的倫理道德,成為民間道德的指導原則,長期主導著民俗風尚,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道德只能輔助和補充儒家道德而不能代替它。早期有“五?!?、“四維”,后期有新老“八德”,大致不出“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范圍,包括了個人私德、家庭道德、社會公德、政治道德等方面,規(guī)約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其中愛人之仁,正當之義,文明之禮,不惑之智,踐諾之信,盡己之忠,推己之恕,敬老之孝,不偽之誠,不貪之廉,有愧之恥,不懼之勇,不曲之直,不變之節(jié),不奢之儉,不怠之勤,和而不流之中庸等德目,已經成為中國世代相傳的美德,它們包含著做人的起碼標準,也包含著最高的人格理想,為政治界、知識界和一般民眾所共同認可,成為社會道德輿論評價的標準,各種宗教也無不吸納儒家道德作為其道德戒律的基礎內容。又如中國人的文化習性多受儒家影響,尊宗敬祖、重視家庭、尊師重教、以善為高、以和為貴等風尚和意識,皆來自儒學的教化。至于知識分子的人格成長,主要是在儒學為主的教育環(huán)境中完成的,因此形成關心社會、注重操守、見義勇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精英文化與民俗文化交互滲透,儒家、道家和佛家交互影響,逐漸造就了東方的中華精神。我把中華精神概括為“生生不息,剛毅誠信,博厚悠遠,仁愛通和”。由于中華精神的偉大力量,中華民族才能長存不亡,衰而復興,在多災多難中始終奮進不止,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國家。不可否認,儒家文化在涵養(yǎng)中華精神、錘煉民族性格、培育仁人志士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儒家文化的歷史功績應當予以充分的評價。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中國貧困落后,加上西方列強的侵略,割地賠款,訂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家于是由統(tǒng)一走向不統(tǒng)一,主權不統(tǒng)一,領土不統(tǒng)一。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卻沒有解決統(tǒng)一問題。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大片領土曾一度陷于日本帝國主義之手。由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長期奮斗,終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到50年代初,實現了真正的民族獨立,除臺灣、香港、澳門外,祖國大陸實現了主權和領土的統(tǒng)一。到90年代后期,香港、澳門擺脫英葡的殖民統(tǒng)治,和平回歸祖國。但是大陸與臺灣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對峙狀態(tài)仍然沒有結束,數百年來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祖國完全統(tǒng)一大業(yè)需要我們繼續(xù)努力加以完成。

        要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除了政治上的努力以外,我以為文化上的溝通和交流也是極為重要的。以儒學為軸心的傳統(tǒng)文化雖然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而喪失了它的主位性,卻依然是維系全體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杜維明教授和傅偉勛教授稱之為“文化中國”。政治上經濟上還沒有實現完全統(tǒng)一,但文化中國還是一個,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沒有分裂,它仍然為全體中國人所認同,它是政治統(tǒng)一的重要思想基礎,而在這個思想基礎中,孔子和儒學顯然占據著首要的地位。香港和澳門雖然在主權上回歸了祖國,但是百余年來英國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尚有待清理,因此仍然有個鞏固政治回歸和實現文化回歸的任務。兩岸四地的中國人為什么觀念上容易溝通、感情上容易親近?當然是由于同種同文,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這種民族文化的親近感是超越于政治信仰和黨派之爭的,是穩(wěn)定牢固和長期起作用的。只要熱愛中華民族和它的文化,中國人都可以在這個大前提下實行對話溝通,和平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紛爭和他們之間的任何問題,共同努力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在短期內,政治軍事的力量可以壓倒文化的力量,但從長遠看,文化的力量實在要超出政治軍事的力量,它是潛移默化的,卻是根基深厚的,在政治一時發(fā)揮不了作用的地方和時候,往往文化能夠顯示它的威力。

        在大陸,幾十年疾風暴雨式的社會革命和激進的思想批判運動,對儒學的沖擊是猛烈的,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批孔批儒運動,其規(guī)模和激烈程度是史無前例的。表面看來,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似乎銷聲匿跡了。但是正是這場把革命變成荒謬的“文化大革命”,徹底暴露了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弊害,使人們從狂熱中清醒過來,找回了理性和良知,從而為儒學的再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社會條件。其實就是在政治生活十分嚴峻的時期,儒學在民間道德和習俗文化層面上仍然保持著深刻而普遍的影響。如中國知識分子始終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以及講信義講操守講涵養(yǎng)的傳統(tǒng);在一般民眾中,仁義中和、敬老愛幼、和睦鄰里、敬業(yè)樂群、正直無私等儒家道德觀念隨時可見于日常生活。只要中國人追求健康的社會人生,他就離不開儒家文化。等到“文革”一結束,文化禁令一撤除,民族文化意識一高漲,孔子和儒學又必然性地受到重新評價,得到重新尊重。經過20余年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孔子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歷史地位得到重新肯定,以儒學為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得到社會上下普遍的重視。多數人認識到,中國今后的新文化建設,包括哲學、道德、禮儀、教育等領域的建設,必須繼承和發(fā)揚儒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收儒家的智慧,以此為根基,再去充實外國的和現代的內容,才有可能成功。現在全國各個系統(tǒng)各個地區(qū)對儒學研究和儒家思想資源的現代轉化都相當重視,表明儒學在人民群眾中有著良好的記憶和聲譽,它正在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韌性和氣勢,不斷創(chuàng)生和成長。

        在臺灣,雖然青少年中西化的風氣很盛,但自抗日勝利以后,中華文化的復興和教育一直是社會上下都十分重視的工作,從沒有發(fā)生過中斷;民間信仰的主體是儒、佛、道三教,而佛、道二教的道德信條仍以儒家道德居多。所以社會保持著重道德、重禮貌、重家庭的風習,保持著祭天祭祖祭孔的傳統(tǒng)。四書五經仍然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教材;兒童讀經活動極為普及,受到家長廣泛的歡迎。大多數臺灣人認祖歸宗,以炎黃為人文初祖,以孔子為萬世師表,把大陸看作是血肉相連的文化母體,對中華文化有很高的認同度。

        在香港和澳門,雖然殖民地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民俗的層面上,中國人還是保持了傳統(tǒng)的禮儀道德,民間普遍祭中國人的神靈,祭家族的祖先,家族以孝悌慈愛為理念,人際以仁義誠信為準則,普通民眾過著中國式的精神生活。孔教作為香港六大宗教之一,能在香港流行并發(fā)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說明孔子仍然活在民間。

        由此可知,兩岸三地的中國人,文化上的血脈始終是連通的,他們的文化語言和生活習慣屬于同一個歷史系統(tǒng),其全民族的代表便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為維系中國的統(tǒng)一和連續(xù)發(fā)展起過積極作用,在今天和未來,也將為新時期的中國克服分離傾向,實現國家的完全統(tǒng)一作出新的貢獻。

        首先應當確認,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學在其中占據第一的位置。人們發(fā)現,臺灣島內政治上統(tǒng)獨之爭,并不是黨派之爭,也不是省籍之爭,在深處乃是文化認同之爭。擁護統(tǒng)一的人們都是中華民族整體意識較強、對民族文化熱愛難舍的人;主張獨立的人們都是地方文化意識極端膨脹、否認文化母體在大陸的人。李登輝與林洋港同屬所謂“本省人”,而政治態(tài)度絕然不同,考其緣由,李登輝是日本文化加美國文化培育出來的人物,他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沒有真正的感情,所以主張臺獨,他也不是真的熱愛臺灣,他的真實意圖是把臺灣變成日本的附屬地;林洋港則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學情有獨鐘,國學素養(yǎng)相當深厚,所以主張統(tǒng)一,實際上也是為臺灣人民造福。因此兩岸之間加強文化交流,攜手研究、開發(fā)、運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喚醒國人民族文化意識,是抵制臺獨傾向、提高民族向心力的重要途徑。在大陸,人們應當從“文革”中吸取教訓,不再重蹈文化激進主義的誤區(qū),大力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研究和現代轉化工作,使民眾的民族文化意識從自發(fā)走向自覺,從文化上樹立民族的自信、自尊、自強精神,這是愛國主義的深厚基礎。假如大陸的中國人也排斥孔子,否定儒學,擯棄傳統(tǒng)文化,在客觀上無異于幫臺獨的忙,又如何讓海外的中國人從文化上認同中華民族呢?在香港和澳門,由于曾受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青少年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所知甚少,崇拜西方、輕視國人的心理在短期內難以徹底克服,所以中國歷史、地理、語文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必須逐步加強,提高學生的中國意識和民族文化素養(yǎng),使香港和澳門重新從文化情感上融于中國社會。當然還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認真學習吸收一切人類先進文化,不走封閉的老路。還有,海外廣大的華人世界,他們關心祖國,熱愛家鄉(xiāng),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是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一支重要力量。聯絡祖國與海外華人的有政治的經濟的各種渠道,而文化的渠道是最穩(wěn)定持久和深厚有力的。海外華人身在異鄉(xiāng),處在異質文化的包圍之中,能夠不失掉中國人的氣質,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習俗,包括祭禮祭祖和祭其他的中國神靈,以及傳統(tǒng)的家庭和中國式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方式,其中儒家文化為海外華人所特別看重,使他們有一個精神家園,并且能夠用以教育下一代,避免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拔幕袊笔且粋€客觀存在,看來是牢不可破的,它早晚要孕育出一個統(tǒng)一的民主富強的新中國。

        其次,孔子和儒家思想還可以為兩岸和平統(tǒng)一提供大智慧和行動原則。我想至少可以提出三條。第一,《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理念,主張國家要實現政治的統(tǒng)一。這個理念經過董仲舒的闡發(fā),為漢代統(tǒng)一國家的鞏固起了推動作用。從今天的眼光看,古人的大一統(tǒng),當然是統(tǒng)一于中央帝王的權威,這是其消極面。但是大一統(tǒng)的思想對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和發(fā)展是有貢獻的。歷史上只有文化統(tǒng)一而沒有政治統(tǒng)一的時期,總是戰(zhàn)爭頻仍、動亂不已,由于內耗太大,國家不易發(fā)展,人民不得安寧,往往受到外部的侵害而無力抵御。國家大一統(tǒng)的實現,至少使國力得以恢復發(fā)展,民眾可以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之中,文化也容易昌盛。況且現代中國的政治統(tǒng)一可以與民主政治建設相結合,使中國變得既強大又民主。中國長期分裂,難免不引發(fā)沖突,且極易被外人利用,絕非人民之福,所以統(tǒng)一的目標必須堅持。第二,孔子忠恕之道可以成為兩岸溝通對話的原則?!凹核挥?,勿施于人”是平等的原則、互相尊重的態(tài)度。儒家的恕道就是要人學會尊重人、體諒人。兩岸的中國人要實行恕道,必須互相真正了解,虛心聽取對方的意見,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體諒對方到恰當之處。在此基礎上還要實行忠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合作的原則、互相幫助的態(tài)度。兩岸應互通有無,有難相助,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方針,多給對方做好事做實事,使關系越來越密切,逐漸消除對立和誤解,建立起同胞情誼。第三,孔子“和而不同”的原則可以指導兩岸人民尋找處理兩岸未來關系的最佳模式,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照顧對方的特殊利益和特殊生活方式,求最低限度之同,存長期形成之異,使兩岸各得其所,自由充分地按自己的愿望發(fā)展,形成兩元一體的聯合格局。鄧小平創(chuàng)造了一國兩制的香港模式,兩岸中國人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創(chuàng)造更富有想像力的臺灣模式,這個模式所要達到的目的便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下的兩岸雙贏共進。“和”與“不同”是互相制約的: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必須尊重兩岸人民各自對社會發(fā)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兩岸的不同也必須以一個中國為原則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解。兩岸的中國人如果真正具有孔子的智慧,便一定能夠以和平的方式結束兩岸的對峙和隔閡,而不訴諸戰(zhàn)爭,戰(zhàn)爭必然帶來一場災難,這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愿看到的。

        孔子的思想是人類道德理性的高度體現,是東方文化的珍寶,是當代社會必需的重要精神資源,它正在經受著實際生活各個方面的磨煉、選擇和考驗。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能否順利實現,一方面正在考驗著中國人是否具有高度的理性、智慧和能力,能否把握瞬息萬變的時機,有效地推進統(tǒng)一大業(yè);另一面也在考驗著孔子精神和儒家思想,看這種高度的東方智慧能否在處理極為復雜的兩岸關系中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為和平統(tǒng)一作出偉大的貢獻。這個考驗既關系到中國的命運,也關系到儒學的命運。但是我們要記住孔子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需要人去弘揚和實行的,孔子的思想能否發(fā)揮作用和發(fā)揮多大作用,歸根結底要看我們兩岸的當代中國人是否愿意和是否善于運用它了。文明悠久而又奮進不息的中國人啊,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我們。

        猜你喜歡
        孔子文化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誰遠誰近?
        孔子在哪兒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丝袜 亚洲 另类 欧美| 中文字幕久久人妻av| 插入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1000| 日韩一区二区av伦理|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www.亚洲天堂.com| 蜜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老师| 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蜜桃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网站内射红桃视频|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欧美视频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日本a级免费大片网站|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可以下载|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小池里奈第一部av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hdsex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一品二品精品在线|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二三四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