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期“視野論壇”都會給我們編輯們很大的觸動,這些觸動來自于參與的每一個讀者,總是在他們的文字中時刻感受到新鮮的表達、可貴的朝氣。近期話題請參看本期第45頁劉墉先生的《你不能沒有諒解》一文。
四川鄭渝川
如今的文學青年面臨著二重困境。
其一是外部境遇的困境。在大學低年級時,大學生還可以捧著海子的詩集、懷揣巴爾扎克的小說而忘情于文學。然而一旦臨近畢業(yè),迫于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包括校園文學青年在內(nèi)的大部分大學生們會理性地遠離“費力不討好”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文學,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見效快的外語和計算機學習上面,更不用說兼職打工帶來的更為明顯的眼前效益。
著名作家李銳去年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文學的困境由來已久,和我們遭遇好多年了……隨著權(quán)力、物質(zhì)、金錢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人的內(nèi)心生活和精神空間也被日益疏離。”
其二是自我創(chuàng)作中的困境。還是李銳說的,“優(yōu)秀的詩人和作家自古多是社會的異見者”。那么,在校園內(nèi)的許多文學青年也就因此得不到外界的承認,大大打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寫著寫著郁悶堵塞了筆端,苦憤停頓了靈感。
遼寧呂曉靜
“文學青年”只是個人在其一生中某個特定時期里所處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會因為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而產(chǎn)生不同的形式。
80年代的“文學青年”之所以代表崇尚文化、追求思想,這與60~70年代文化被殘酷地摧殘、思想被無情地壓制是有關(guān)系的,這就仿佛野火之后的草場,必將欣欣向榮一樣。而90年代的“文學青年”卻失去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土壤,西學東漸后,美式文化伴著美式快餐洶涌而至,將已斷層的中國古典文化與新培植的一層薄薄的現(xiàn)代文化的土壤層吞噬、淹沒。沒了厚重思想內(nèi)容的“文學青年”除了拿“小芳”意淫外,再也找不著更有文化的發(fā)泄方式了。而到了21世紀,網(wǎng)絡則使“文學青年”徹底失語,宣揚個性的青年人不再繞彎子地吟風頌月,歌唱“小芳”,他們會在BBS上扔板磚,咒罵一切他們看不順眼的東西,他們也會寫些酸溜溜的小文章,稱之為隨筆,偶爾發(fā)表于“芳草地”這一類報屁股上。但,你決不可因此稱他們?yōu)椤拔膶W青年”否則他們會說“你在罵我”。
今天的“文學青年”已成為一種頹廢、弱不禁風,沒啥東西卻要嚷嚷、抱怨的窩囊廢(王朔要對此負責),有哪個熱血青年愿意做窩囊廢的?而“網(wǎng)蟲”、“憤青”實際上則成了“文學青年”在新時期的異化。
因此,我認為,“文學青年”這一名詞雖然漸漸離我們遠去,但它所承載的內(nèi)容,所表現(xiàn)的外在形式卻依然伴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足跡里,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青春時期的激昂、沖動、單純又不諳世事甚至自以為是的性格卻是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擁有過的。
蘭州動水滑
如今人人不言文的年代,并不意味著“文青”時代的逝去。我就曾經(jīng)自詡為“文學青年”。我上中學時正值90年代中期,商業(yè)大潮把很多作家卷下了海,但是我們當中還有不少人把文學作為至高無上的理想。我們用稚嫩的文字抒寫我們的心情、我們對這個新鮮世界的想法。
文學青年致命的弱點是愛幻想、不切實際。文學青年的玄思冥想、追求詩意浪漫的需求進入到其他領(lǐng)域如思想政治領(lǐng)域,有時是一種災難,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其弊端就顯而易見。文人的自由散漫、不羈的個性使他們沉浸在詩酒中,無心管理朝政。他們詩意地棲息著,看不到社會的矛盾和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即使看見,也會把它詩化。這是因為幻想一旦積淀于你的思維習慣中,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你的思維慣性會蒙蔽你的眼睛,讓你無視事實。維特根斯坦曾經(jīng)說過:“我貼著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北绕鹪谠贫颂璧奈娜藖碚f,中國太需要那些把目光投向這個現(xiàn)實世界,貼著地面行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理性的作家和學者了。
在一個崇尚理性的社會,我們不是不要玄思冥想,而是不要無視現(xiàn)實;在一個崇尚專業(yè)主義的社會中,我們不是不要文學,而是除了文學,還要專業(yè)知識,這樣才可以避免文人式的自以為是和不切實際。
煙臺姜魯
“文學青年”思想簡單,他們的動機也很單純。他們熱愛文學,甚至有些狂熱,也許有些盲目,也許有些傻氣,也許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卻最終發(fā)現(xiàn)白費了力氣做了許多無用功,但他們不在乎,文學便是他們虔誠的宗教。他們執(zhí)著于他們的夢想,他們決不會輕言放棄,哪怕那個神圣的文學夢想會像沙礫中的鮮花一樣轉(zhuǎn)瞬間凋零枯萎,但,無論如何,他們依舊固執(zhí)地熱愛固執(zhí)地播種汗水和夢想。
“單純的信心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為有單純的心思所以有真實的生活體驗。有夢,有理想,有信心,有單純的心思,心中的花便不會枯萎。
“花也許會枯萎,但這種花的精神是不爛的。”
龍濤
看看中國的當代作家,無論是賈平凹、路遙,還是陳忠實、二月河,他們無一不是由文學青年蛻變而來。但說實話,蛻變而成功的這些人實在是寥寥。
呵護與培養(yǎng)被社會的紛亂紅塵替代,文化的功能隨著根基被功利的陰影遮掩,你不能不承認現(xiàn)實與功利對人的誘惑,文學的發(fā)展在波折中承受力越來越有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沒有文化滋養(yǎng)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盡管還遠不能算,但文學青年的夭折,也是文化接力棒的丟失,不重視、不培養(yǎng)便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今天的青年人,有知識,但不是文學青年,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學青年相比,他們的文字浮躁、生硬,沒有時代的激情。他們不是熱衷于風花雪月,就是沉浸于自我封閉,沒有一個具有真正文人的胸懷氣度。一次翻一本青年雜志,滿版盡是一些剛愎的柔弱的文字,我看不出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不深刻的東西,簡直讓人心痛。
不是文學青年的,別裝。
是的,你就站出來,說話。
陶桂蘭
我自認為是個文學青年,雖然我沒有在任何一期報刊上發(fā)表過只言片語。今天來談它,似乎是站在自己的舞臺上來看這場演出。我喜歡文字,喜歡用干枯的筆畫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堂,我能在里面看到自己鋒利的輪廓,看到一個個飄逸的靈魂。
我認為文學青年就是喜歡文學的青年,不管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欣賞者。他們會在用文字搭建的殿堂里忘了世俗的喧囂,他們會用幾個簡單的詞語營造一個世界。喜歡文學,就是喜歡文字中透出的情感,喜歡感悟文字背后深藏著的哲理。我們?nèi)匀豢梢酝ㄟ^文學作品透徹地看清這個世界,仍然可以在文字的音符中感受生命。
依然記得那一首首裝滿青澀心靈的小詩,記得曾為了買一本期待已久的雜志把傘扔在風雨中,記得一篇篇美文給我靈魂的洗禮。我想我應該繼續(xù)做好我的文學青年,不管時代給予怎樣的色彩,我們應該讓文學之花永開不敗。
山東老馬
現(xiàn)在是滋生網(wǎng)蟲的年代,文學青年已如國寶大熊貓一樣稀少了。
無法忘記大學的最后兩年,突然有一天產(chǎn)生了寫詩的沖動,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不論是上課、吃飯,還是睡覺,總沉浸在寫作的激情中,偶得一佳句,就是在睡夢中也要爬起來,趕快寫在紙片上。后來,參加了學校里組織的一次詩歌比賽,我的一首詩竟得了一等獎,這著實讓我激動了好長一段時間,同時更加激發(fā)了我寫詩的興趣。在我的潛意識里,成名成家的欲望并不強烈,只是時時被自己的激情激動著,覺得整個人都在燃燒,世界如此美好,如不寫點東西,就辜負了這青春年華?,F(xiàn)在想起來,當時自己整個就是“文學青年”。隨著畢業(yè)以后走向社會,頭上的棱角慢慢磨平,心中的那份激情也慢慢歸于平靜,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時光,翻閱著那一本本已褪了色的詩稿,默念著那一行行刻骨銘心的詩句,真是讓人感慨萬千,欷虛欠不已?。〉浇裉?,我仍然堅信,文學青年的那一段歷史,延長了我感受生命的觸角,為我的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成為我記憶中最珍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