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希
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講過《保護大自然》一課:在鄉(xiāng)村學區(qū)小學講過,在鎮(zhèn)小學講過,在平度市實驗小學也講過。奇怪的是,地方不同,出現(xiàn)的情況卻相同。
放完一段人類捕殺大象的錄像,我問學生:“人類為什么要捕殺大象?”學生很自然地回答:“為了獲取象牙?!碑斦劦健盀槭裁匆@取象牙”時,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是為了賺錢”。教室里頓時哄堂大笑。我驚訝了。學生不會回答我并不感到驚訝,我驚訝的是當少數(shù)學生勇敢地說出了“是為了賺錢”時,其他學生居然哄堂大笑,并且這種情況在三個不同地區(qū)的學校都驚人地相似。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敢說話、說實話的同學卻會被嘲笑?我們的學生怎么了?他們把課堂當成是“喊口號”的地方,當成是‘演戲”的地方,而不是說真話、實話的地方,不是求賓的地方,所以,當有學生說“是為了賺錢”時,其他學生哄堂大笑。學生連真話、實話都不敢說,又怎能“真刀真槍地去搞研究”,現(xiàn)在不“真刀真槍地搞研究”,將來又如何去面對、去建設(shè)實實在在的”大千世界”?我們的教師“苦口婆心”又是為了什么?
反過來想,這能怪孩子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的教育存在著問題,我們的教育脫離了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一定要反映真實的生活、研究真實的生活,科學教育尤其應該如此,求真才是科學的本質(zhì)。只有求真,我們的課堂才不是“喊口號”的地方,才不是“演戲”的地方,才是實實在在的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只有真實地面對我們身邊這個大千世界,才能培養(yǎng)出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才是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去研究”。
無獨有偶,記得我在聽《熱空氣》一課時,曾有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用輕塑料袋罩在酒精碟上,塑料袋慢慢膨脹上升時,老師和學生是這樣交流的:
“在剛才的實驗中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塑料袋膨脹上升了。”
“這說明了什么?”
“熱空氣會上升?!?/p>
到這里,傳授知識的目標達到了,教師很滿意,學生也很滿意。我卻有點茫然——那么多的實驗現(xiàn)象,老師和學生為什么只說出其中一部分?并且還都非常滿意呢?聽課時我們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塑料袋先膨脹變鼓,當學生松手時,塑料袋先快后慢“嘈”的一聲上升
了,而后又慢慢落下來。
究其原由,就是缺少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只是簡單地以傳授“熱空氣會上升”這一知識點為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老師一看,這一現(xiàn)象就足以說明“熱空氣會上升”了,學生一看,果然如課本所說“熱空氣會上升”.所以.說出這一現(xiàn)象教師和學生都非常滿意——知識目標達到了。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知識目標達到了,實際上卻失去了“求真”的科學本質(zhì)。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兩眼只盯著知識點,為學知識而學知識——學到的只能是死知識;長此以往,就會“舍本求末”,因為他沒有掌握科學的靈魂和本質(zhì)——求真,正是因為他沒有掌握“求真”的科學本質(zhì),知識學習也不能到位。譬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實事求是地把實驗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都說完整,那“熱空氣會上升”這一知識點肯定會教得更到位、更精彩。這是因為學生剛松手時.塑料袋里的溫度高、空氣輕,所以一開始上升得快,上升的過程中,溫度慢慢下降,所以上升也就越來越慢,當塑料袋內(nèi)的空氣和塑料袋外的溫度一樣時,由于塑料袋本身有重量,所以也就慢慢降落下來。這些道理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本課的學習,應該能夠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會貫通了許多知識,掌握的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知識,是活的知識,而不是“熱空氣會上升”這一成不變的“死知識”。只有“求真”,掌握了這一活知識,才會為后面的學習、創(chuàng)造打好基礎(chǔ):怎樣使熱氣球飛得高一些?怎樣使孔明燈飛得高一些?怎樣使熱氣球載的人多一些……
“一棋走錯,全盤皆輸;一棋走妙,全盤皆活。”如果把這“全盤”比作是“科學”的話,那這“走妙的一棋”就是“求真”,求其是科學的本質(zhì)和靈魂,科學貴在求真。只有求真,科學才是科學;只有求真,科學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