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全面推進,在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各樣的困感和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課程專家和教研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一種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促進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在這項制度構建的過程中,教研部門如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和作用,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本文試做探討,以與同行共同思考。
一、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要進一步強化教研部門培訓、指導作用。
天津市大港區(qū)被確定為國家級課改實驗區(qū)之后,我們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就把培訓、指導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抓緊抓實。課改辦公室制定了培訓方案,明確了培訓重點,并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集中培訓與跟蹤培訓相結合、全員培訓與骨干教師培訓相結合、實驗教師培訓與非實驗教師培訓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對全區(qū)教育行政人員,學校管理干部、教研員和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但隨著課程改革工作向縱深推進,實驗學校和實驗教師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來自研究人員的支持,也要依靠教師自己的學習、反思與研究,更需要教師群體的智慧。因此,教研重心下移,構建一種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是保證課程改革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如何實現(xiàn)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呢?我們認為,首先,教研部門要幫助各學校分析學校的校情,確定學校發(fā)展的目標,并以此為依據(jù)確定每所學校的核心課題,然后指導各教研組、學科組根據(jù)教學實際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定研究的專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
其次,教研員要加強對教師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培訓。教而不研則淺。教師的問題意識、反思意識、研究意識能否確立,是教師能否迅速成長的關鍵。
第三,教研員要研究更有實效的培訓方法。要針對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采用以案例討論為切人點,與教師一起分析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轉移。
二、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要進一步明確教研員的職責。
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對教研員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教研員應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為新課程服務。
在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中,教研員應是課程改革實驗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教研員首先應引領廣大教師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引導教師認識到教師本位的教學模式必將被淘汰,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探究的教學方式將成為主流。其次,為了使教師們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研員要充分發(fā)揮區(qū)、鎮(zhèn)、校三級教研網的優(yōu)勢,調動基層的教學研究力量,引導廣大教師邊研邊教,以研促教。第三,教研員要及時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的優(yōu)秀課例和案例,及時整理和推廣。
在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中,教研員是課程改革實驗的研究者,參與者和服務者。新課程要求每位教師都要成為研究者,教研員更是責無旁貨。因此,教研員的生命在學校在課堂。教研員必須經常深入學校,與教師一起開發(fā)課程資源,共同探索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法,及時發(fā)現(xiàn)學校中的典型教學事件,組織教師分析思考,進而生成教研專題。教研員還應該為教師們提供優(yōu)質的信息咨詢、豐富的素材資料以及有力的心理支持,及時肯定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閃光點,幫助教師充滿信心地實踐新課程。
在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中,教研員是橋梁和紐帶。從縱向上來說,教研員,上可以參加國家級、省市級的培訓和研修,直接與課程專家溝通并建立聯(lián)系,爭取專家的指導與支持;下可以了解實驗學校的情況了解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學校教師和專家之間搭建通暢的橋梁,爭取來自上層的支持。從橫向上來說,教研員可以憑借他們對全區(qū)各學校、各教研組及教師的全面了解,為一些有共同特點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水平各有所長的學校構建合作交流的平臺,使校與校之間建立起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共同體,達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和教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要開闊教研工作的新思路。
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如何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怎樣的教研方式能更好地服務新課程并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這是擺在教研室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一年多來,我們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1.集中教研,形式多樣。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研活動不僅僅局限于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和指導教學,更主要的是促進教師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我們在組織學習理論,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的基礎上,嘗試了幾種新的教研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互動式教研。以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為切人點,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研,使教師在主動參與中,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通過個人的反思領悟,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動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擺出來,讓大家分析討論,集體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教研活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教研內容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充分接納教師的各種觀點,并在各種觀點交鋒中形成共識;教研員和教師在共同反思研究中,總結基本經驗,促進了雙方共同進步。
——專題式教研。新課程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組織教學,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開展教研。在新課程實驗中,教研員常常采取聽推門課(事先不打招呼)的辦法,走進教室,走近學生,觀察教師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及時與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在與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發(fā)現(xiàn)教研專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研活動。比如,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如何讓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等問題。圍繞這些專題,大家開展研討交流活動,使教研恬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分組式教研。在集中教研的基礎上,圍繞各學科的研究課題,分成若干個研究小組開展研究。比如,數(shù)學學科分成了學生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小組、課程資源開發(fā)小組、小學課堂師生互動交往策略研究小組等。研究小組內部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交流和研討活動,學科教研員以學期為單位組織學科集中交流展示。
2.分級教研,注重實效。
我們在做好區(qū)級教研工作的同時,還充分發(fā)揮三級教研網的作用,做好鄉(xiāng)、鎮(zhèn)、片教研和校本教研。
大港區(qū)為城鄉(xiāng)并存的區(qū)域,區(qū)內學校比較分散,為了不使影響教師正常工作的集中教研活動次數(shù)過多,我們著力抓了鄉(xiāng)、鎮(zhèn)、片教研和校本教研。2002年4月,我們在中塘鎮(zhèn)召開了鄉(xiāng)鎮(zhèn)教委抓課改現(xiàn)場會。在活動中,各校觀摩了中塘鎮(zhèn)每月一次的教師教研活動,聽取了中塘鎮(zhèn)教委的經驗介紹。這對鄉(xiāng)鎮(zhèn)教委如何組織好教研活動,積極推進課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示范作用。
各學校也針對自己的情況,加強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制度化、規(guī)范化。比如,大港四小校本教研定時間(每周一次),有保障(學校有政策保障),各學科組每次活動有計劃,有主題、有主講、有研討、有記錄,效果很好。大港二小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致力于實現(xiàn)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整合課程資源,使學科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整體了解與把握,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奠定基礎。
四、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教研部門要更加關注薄弱校。
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給予學校自主發(fā)展的權利和空間,根據(jù)學校教師的教學實際開展教研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構想。這對于一些教學基礎比較好、辦學規(guī)模比較大、教師素質比較高和經濟條件有保障的學校,可以以此為契機積極與課程專家和教研部門合作,提升辦學理念,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辦學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成長和學校發(fā)展。而對于一些偏遠的薄弱的、規(guī)模比較小、人員素質不是很高的學校來說,就比以往更加需要來自教研部門的扶持與幫助。它需要專家及教研部門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比如,直接到學校培訓教師,組織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增強研究意識,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和學校發(fā)展。
總之,教研部門和教研人員,應積極行動起來,轉變角色,開闊思路,改變工作方式,以適應新的教學研究制度的要求,為新課程的成功實驗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