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忠
讀譚巖的散文《一碼稻草》,撲面而來的是股清新的氣息。文章樸素而自然,它賦予了一碼稻草以鮮活的生命,表現(xiàn)了“她”在被遺忘時的不屈追求。
讀其散文如讀小說,情節(jié)波瀾起伏,平靜的表面下是暗涌的潮水。作者反復(fù)渲染了這碼稻草的被遺忘,其間一連有三處波瀾:別的草都被運回去了,“她”卻被遺忘,希望等待過幾日能被挑回去,但農(nóng)事忙完了還是被遺忘;放牧的耕牛來了,“她”“興奮”地“顫動”等待著,以為終于有機會表現(xiàn)了,但牛卻沒理會“她”,旁邊有更有汁液的黃草,“她”再次被遺忘了;農(nóng)人們來了而且還記起了“她”,“她”非常歡欣地“咔咔作響”,但在農(nóng)人們忙完后,“她”依然還是被遺忘?!八币淮未螡M懷希望的等待,換來的卻是一次次被遺忘?!八背惺苤淮未蔚拇驌?,但“她”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追求,這就是其可貴之處。
深秋季節(jié),受著秋霜的折磨,“她”不氣餒,“成了時光的看臺”。大雪欲將大地履為平地,“她”卻能將田埂“撐起一個曲線”,“欲破雪而出”。盡管“她”依然被遺忘,但作為一個鮮活的存在,卻盡心盡意地在表現(xiàn)著自己的特色,始終沒有因為被遺忘而沮喪、沉淪,表現(xiàn)出了頑強的生命力。饒有韻味的是最后,那報曉的油菜花“高高地昂向天空”,不就是“她”不屈追求的結(jié)果,文章有了更深的內(nèi)涵。
在選材上,作者巧妙地選取了這一碼稻草作為描寫對象,文章沒有直接進(jìn)行說理,而是把這種精神融于對稻草的描寫中,表現(xiàn)了這碼稻草在被遺忘的孤獨寂寞中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追求。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處于寂寞孤獨之中的人,渴望理解卻又得不到理解,但依然默默耕耘著。文章以物喻人,時時寫物,又無一處不是寫人,又能處處以一種客觀冷靜的視角去寫,滿貯著作者的同情和贊頌。這可謂“角度小,開掘深”。
本文語言淺近易懂,然而意蘊深遠(yuǎn),給我們以無盡的啟示,讓我們在逆境中獲得希望和鼓舞。我們雖然也平凡得被人遺忘,有時甚至涌起一種“多余人”的感受,但每一個人都是一道風(fēng)景,我們也會像那碼稻草一樣經(jīng)過秋冬后終會孕育出美麗的花朵,“報曉春天的到來”。